![]() |
中标分类
行业分类
ICS分类
最新标准
|
登录注册 |
您的位置: 标准明细 |
GB 15084:2022 Motor vehicles—Device for indirect vision-Requirement of performance and installation English Motor vehicles — Devices for indirect vision — Requirements of performance and installation 1 Scope This document specifies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est methods, installation requirements and judgment of the same type of devices for indirect vision on vehicles of categories M and N and on vehicles of category L with bodywork at least partly enclosing the driver. This document is applicable to devices for indirect vision on vehicles of categories M and N and on vehicles of category L with bodywork at least partly enclosing the driver. 2 Normative references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contain requirements which, through reference in this text, constitute indispensable requirements of this document. For dated references, only the edition cited applies. For undated references, the latest edition of the referenced document (including any amendments) applies. GB 11552 The interior fittings of passenger car GB 34660 Road vehicl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of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SO 9241-305 Ergonomics of human-system interaction — Optical laboratory test methods for electronic visual displays ISO 15008 Road vehicles — Ergonomic aspects of transport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 Specifications and compliance procedures for in-vehicle visual presentation ISO 16505 Road vehicles — Ergonomic and performance aspects of Camera Monitor Systems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3 Terms and defini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ocument, the following terms and definitions apply. 3.1 devices for indirect vision devices intended to give a clear view of the rear, side or front of a vehicle within the defined fields of vision 3.2 mirror device intended to give a clear view to the rear, side or front of a vehicle within the defined fields of vision by means of a reflective surface Note: Complex optical systems such as periscope are excluded. 3.3 interior mirror device intended to give a clear view to the rear of the vehicle, which can be fitted in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 vehicle 3.4 exterior mirror device intended to give a clear view to the rear, side or front of a vehicle, which can be mounted on the external surface of the vehicle 3.5 surveillance mirror mirror intended to provide additional fields of vision, which can be mounted on the external surface or in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 vehicle 3.6 radius of curvature r average of the radii of curvature measured over the reflecting surface 3.7 spherical surface surface which has a constant and equal radius i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3.8 aspherical surface surface which has only in one plane a constant radius 3.9 aspherical mirror mirror composed of a spherical and an aspherical part 3.10 centre of the reflecting surface geometric centre of the visible area of the reflecting surface 3.11 radius of curvature of the constituent parts c radius of the arc of the circle which most closely approximates to the curved form of the part in question 3.12 camera-monitor system; CMS device for indirect vision, where the field of vision is obtained by means of a camera-monitor combination 3.13 camera device that renders an image of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n converts this image into a signal 3.14 monitor device that converts a video signal into images that are rendered into the visual spectrum 3.15 vision support system system to enable the driver to detect and/or see objects in the area adjacent to a vehicle 3.16 luminance contrast brightness ratio between an object and its immediate background/surrounding 3.17 resolution smallest detail that can be discerned with a perceptual system, i.e. perceived as separate from the larger whole 3.18 critical object cylindrical object with a height of 0.5 m and a diameter of 0.3 m 3.19 detection distance distance measured from the centre of the lens of the camera to the point at which a critical object can just be perceived 3.20 field of vision section of the tri-dimensional space which is monitored with the help of a device for indirect vision, based on the view on ground level offered by the device for indirect vision and limited by the maximum detection distance 3.21 smear bright line displayed on the monitor while sun light or light from other bright light sources is directly hitting into the lens of the camera 3.22 mirror and CMS dual function system device for indirect vision with both mirror and CMS functions 3.23 point light source detection factor PLSDF level of distinctness of a pair of point light sources, based on luminance intensities an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mension of the rendition on the monitor 3.24 point light source contrast factor PLSCF level of distinctness of a pair of point light sources, based on luminanc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ximum luminance and the minimum luminance of the luminance profile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3.25 driver′s ocular points two points 635 mm vertically upward from the driver's seat point R, vertical to the longitudinal reference plane of the vehicle, and 65 mm apart 3.26 forward control cab cab of vehicle with more than half of its engine length behind the front end of the windshield 3.27 ocular reference point The midpoint between the driver's ocular points 4 Technical requirements 4.1 Class of device for indirect vision The devices for indirect vision are classified as follows: a) Class I, giving the interior and rear field of vision; b) Class II, giving the main exterior and rear field of vision; c) Class IV, giving wide-angle exterior field of vision; d) Class V, giving close-proximity field of vision; e) Class VI, giving the front field of vision; f) Class VII, giving the field of vision in L category vehicles of category L (with bodywork at least partly enclosing the driver). 4.2 Mirror 4.2.1 General requirements 4.2.1.1 All types of mirrors shall have adjustment function. 4.2.1.2 For Class I mirrors, if the edge of the reflecting surface is enclosed in the protective frame (such as support), the radius of curvature of the constituent parts c of all points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protective frame in any direction shall not be less than 2.5 mm. If the edge of the reflecting surface is out of the protective frame, the radius of curvature of the constituent parts c of protrusion edges in any direction shall not be less than 2.5 mm. 4.2.1.3 For Class I-VII mirrors, if the edges of the reflecting surface are enclosed in the protective frame (such as support), the radius of curvature of the constituent parts c of all points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protective frame in any direction shall not be less than 2.5 mm. If the edge of reflecting surface extends beyond the protective frame, the radius c of the protrusion edge in any direction shall not be less than 2.5 mm and the protrusion shall return to the protective frame under a force of 50 N which is parallel to the vehicle longitudinal reference plane and applied horizontally to the highest point of the reflecting surface protruding from the protective frame. 4.2.1.4 After being teste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5.2, the mirror shall be mounted on a surface at any adjustable position. For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radius of curvature of the constituent parts c shall not be less than 2.5 mm: a) All parts of the Class I mirrors that can contact the sphere with a diameter of 165 mm, including the parts that maintain connection with the support; b) All parts of the Class II-VII mirrors that can contact the sphere with a diameter of 100 mm, including the parts that maintain connection with the support; 4.2.1.5 Chamfer the exterior surfaces of a height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1.5 mm and less than or equal to 5 mm; Exterior surfaces with a protruding height greater than 5 mm shall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4.2.1.2, 4.2.1.3 and 4.2.1.4. The following methods shall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dimension of the protrusion. a) The dimension of the protrusion of part mounted on the protruding surface may be measured directly or determined from drawings of its mounting position. Foreword i 1 Scope 2 Normative references 3 Terms and definitions 4 Technical requirements 5 Test methods 6 Installation requirements 7 Installation requirements for CMS 8 Judgment of the same type 9 Transition period for implementation Annex A (Normative)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eflectivity Annex B (Normative) Procedure for determining the radius of curvature of the reflecting surface of a mirror Annex C (Normative) Test methods and safety provisions for CMS of Classes I to IV Annex D (Normative) Calculation of the detection distance for CMS of Class V and VI Annex E (Normative) Determination of the displayed object size for CMS of Classes V and VI 机动车辆 间接视野装置 性能和安装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M类和N类以及至少驾驶室被部分封闭的L类机动车辆的间接视野装置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安装要求、同一型式判定。 本文件适用于M类和N类及至少驾驶室被部分封闭的L类机动车辆的间接视野装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552 乘用车内部凸出物 GB 34660 道路车辆 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ISO 9241-305 人机交互的人类功效学 第305部分:电子视觉显示试验方法(Ergonomics of hu-man-system interaction—Part 305:Optical laboratory test methods for electronic visual displays) ISO 15008 道路车辆 交通信息和控制系统的人机工程学方面 车内视觉显示的规范和符合程序(Road vehicles—Ergonomic aspects of transport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Specification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in-vehicle visual presentation) ISO 16505 道路车辆 摄像机-监视器系统在人机工程学及性能方面要求和检测方法(Road vehicles—Ergonomic and performance aspects of Camera Monitor Systems—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间接视野装置 devices for indirect vision 用来呈现驾驶员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车辆后方、侧方或前方规定区域视野的装置。 3.2 视镜 mirror 通过反射面来获得视野的间接视野装置。 注:不包含潜望镜这类复杂的光学系统。 3.3 内视镜 interior mirror 安装在车辆内部的视镜,用于观察车辆正后方的视野。 3.4 外视镜 exterior mirror 安装在车辆外部的视镜,用于观察车辆后方、侧方或前方的视野。 3.5 监视镜 surveillance mirror 安装在车辆内部或外部的视镜,用于观察车辆补充视野。 3.6 曲率半径radius of curvature r 视镜反射面上测得的圆弧半径的平均值。 3.7 球形表面 spherical surface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具有恒定曲率半径的凸面。 3.8 非球形表面 aspherical surface 在水平和/或垂直方向上具有可变的曲率半径的凸面。 3.9 非球面镜 aspherical mirror 由球形表面和非球形表面组成的镜面。 3.10 反射面中心 centre of the reflecting surface 反射面可见区域的几何中心。 3.11 圆角半径 radius of curvature of the constituent parts c 最接近部件圆形的圆弧半径。 3.12 摄像机-监视器系统 camera-monitor system;CMS 通过摄像机与监视器组成的系统来获取规定视野的间接视野装置。 3.13 摄像机 camera 通过镜头和感光电子器件将车辆外部的影像转变为视频信号的装置。 3.14 监视器 monitor 将视频信号转变为可见光光谱影像的装置。 3.15 视野辅助系统 vision support system 辅助驾驶员发现车辆周围物体的装置。 3.16 亮度对比度 luminance contrast 物体与其紧邻背景/环境的亮度比值。 3.17 分辨率 resolution 从整体中由感知系统分辨出来的最小细节。 3.18 临界物体 critical object 高为0.5 m,直径为0.3 m的圆柱体。 3.19 发现距离 detection distance 从摄像机镜头中心到临界物体被探测到的最远点之间的距离。 3.20 视野 field of vision 借助间接视野装置并基于其提供的地面视图及适用最大发现距离所观察到的三维空间范围。 3.21 弥散 smear 太阳光或其他高亮光源照射摄像机上时显示在监视器上的亮条。 3.22 视镜和CMS双功能系统 mirror and CMS dual function system 同时具有视镜和CMS功能的间接视野装置。 3.23 点光源发现系数 point light source detection factor PLSDF 通过亮度和监视器上显示的点光源水平和垂直方向尺寸来区分一对点光源的系数。 3.24 点光源对比度系数 point light source contrast factor PLSCF 通过水平方向上亮度曲线的最大亮度与最小亮度的差来区分一对点光源的系数。 3.25 驾驶员眼点 driver's ocular points 驾驶员座椅R点垂直向上635 mm,垂直于车辆纵向基准面且相距65 mm的两个点。 3.26 平头驾驶室 forward control cab 发动机一半以上的长度位于风窗玻璃最前端的后方的驾驶室。 3.27 基准眼点 ocular reference point 驾驶员两眼点之间的中点。 4 技术要求 4.1 间接视野装置的类型 间接视野装置的类型如下: a) Ⅰ类,提供内后视野; b) Ⅱ类和Ⅲ类,提供主外后视野; c) Ⅳ类,提供广角外视野; d) Ⅴ类,提供补盲外视野; e) Ⅵ类,提供前视野; f) Ⅶ类,提供L类机动车辆(至少驾驶室被部分封闭)视野。 4.2 视镜 4.2.1 通用要求 4.2.1.1 所有类型视镜均应具有调节功能。 4.2.1.2 对于Ⅰ类视镜,如果反射面的边缘包于保护框架(如支架等)内,保护框架周边上所有点在任何方向上的圆角半径c应不小于2.5 mm。如果反射面边缘超出保护框架,则凸出部分的边缘在任何方向上的圆角半径c应不小于2.5 mm。 4.2.1.3 对于Ⅱ类、Ⅲ类、Ⅳ类、Ⅴ类、Ⅴ类、Ⅶ类视镜,如果反射面的边缘包于保护框架(如支架等)内,保护框架周边上所有点在任何方向上的圆角半径c应不小于2.5 mm。如果反射面边缘超出保护框架,则凸出部分的边缘在任何方向上的圆角半径c应不小于2.5 mm,且凸出部位在50 N的作用力下应回到保护框架内,作用力应平行于车辆纵向基准面,且水平施加到反射面凸出保护框架最高点。 4.2.1.4 按照5.2的规定试验后,将视镜安装在平面上,视镜在可调节的任意位置,以下部分的圆角半径c应不小于2.5 mm: a) Ⅰ类视镜所有能与直径165 mm的球体接触的部分,包括与支架保持连接的部分; b) Ⅱ类、Ⅲ类、Ⅳ类、Ⅴ类、Ⅵ类、Ⅶ类视镜所有能与直径100 mm球体接触的部分,包括与支架保持连接的部分。 4.2.1.5 凸出高度大于或等于1.5 mm且小于或等于5 mm的外表面应倒角,凸出高度大于5 mm的外表面应符合4.2.1.2、4.2.1.3、4.2.1.4的要求。确定凸出部分尺寸应使用以下方法。 a) 安装在凸出表面的零件的凸出部分尺寸可以直接测量或者通过其安装位置的图纸来确定。 b) 如果安装在复杂表面的零件的凸出部分尺寸无法直接测量,则测量基准线(基准线指过首末球体位置球心的直线)与球心之间的最大距离。用直径100 mm的球体在其上连续滚动,将得到球心位置点O1、O2、O3。过首末球体位置的球心点O1和O3作一直线,O1O3线即是基准线。从距O1O3线最远的球心点O2向O1O3线作垂线O2Q,则O2Q线即是被测的凸出高度h(见图1)。 标引说明: 1——基准线; O1——首位置球心点; O2——凸出高度最高点位置球心点; O3——末位置球心点; Q——过凸出高度最高点球心作垂线与基准线的交点; h——凸出高度。 图1 凸出高度测量示意图 4.2.1.6 对于视镜上直径或最大对角线小于12 mm的固定孔或凹座的边缘,若已倒角,则4.2.1.4的要求不适用。 4.2.1.7 以视镜转动轴为旋转中心,半径为70 mm的圆柱体(L类车辆用半径为50 mm 的圆柱体)至少应与视镜连接件所连接的基座或车身表面相切。最低安装高度高于1.8 m的视镜除外。 4.2.1.8 对外视镜,若4.2.1.3和4.2.1.4所涉及的零件是用邵氏硬度不大于60 HA的材料制成的,则4.2.1.3和4.2.1.4的要求不适用。 4.2.1.9 对内视镜,若视镜上的零件是用邵氏硬度不大于50 HA的材料制成的,并安装在刚性支撑件上,则4.2.1.2和4.2.1.4的要求仅适用于刚性支撑件。 4.2.2 特殊要求 4.2.2.1 尺寸 4.2.2.1.1 Ⅰ类视镜(内视镜) 反射面上应能绘出以a为底边,高为40 mm的矩形,尺寸a的计算方法见公式(1)。 (1) 式中: a——矩形底边边长,单位为毫米(mm); r——视镜曲率半径,单位为毫米(mm)。 4.2.2.1.2 Ⅱ类和Ⅲ类视镜(主外视镜) 反射面尺寸应符合以下要求(a和b的最小值见表1): a) 反射面上应能绘出以a为底边,高为40 mm的矩形; b) 反射面上应能绘出与矩形高平行的长度为b的线段。 表1 a 和b的最小值 单位为毫米 视镜类别 a b Ⅱ类 200 Ⅲ类 70 4.2.2.1.3 Ⅳ类视镜(广角外视镜) 反射面的外廓形状应简单,且能提供符合6.5.4规定的视野,如Ⅳ类视镜无法单独提供6.5.4规定的视野,可以与一个Ⅱ类视镜共同提供。 4.2.2.1.4 Ⅴ类视镜(补盲外视镜) 反射面外廓形状应简单,且能提供符合6.5.5规定的视野。 4.2.2.1.5 Ⅵ类视镜(前视镜) 反射面外廓形状应简单,且能提供符合6.5.6规定的视野。 4.2.2.1.6 Ⅶ类(至少驾驶室被部分封闭的L类车辆所使用的视镜) 4.2.2.1.6.1 反射面的最小尺寸应符合如下要求: a) 面积应不小于6 900 mm2; b) 对于圆形视镜,直径应不小于94 mm; c) 对于非圆形视镜,反射面内至少应容纳直径为78 mm的圆。 4.2.2.1.6.2 反射面的最大尺寸应符合如下要求: a) 对于圆形视镜,直径应不大于150 mm; b) 对于非圆形视镜,反射面应在120 mm×200 mm的矩形内。 4.2.2.2 反射面和曲率半径 4.2.2.2.1 反射面 视镜的反射面应为平面或凸面,反射面允许附加非球形反射面,但非球形反射面不准许用于满足6.5的视野要求。 按照附录A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对于有两个工作模式的视镜,处于日间位置时应能正确辨认道路交通的彩色信号且反射面的反射率应不小于40%,处于夜间位置时反射面的反射率应不小于4%;对于仅有一个工作模式的视镜,反射面的反射率应不小于40%。 4.2.2.2.2 曲率半径 4.2.2.2.2.1 用附录B规定的球面计,通过反射面中心,测量平行于长度为b的线段水平方向的曲率半径ri和垂直于长度为b的线段垂直方向的曲率半径ri';计算ri'和ri的算术平均值rp,rp=(ri+ri')/2。 4.2.2.2.2.2 曲率半径之差符合如下要求; a) 当视镜反射面的r值小于3 000 mm时,曲率半径ri'或ri与rp之差应不大于0.15r; b) 当视镜反射面的r值小于3 000 mm时,任一点的rp与r之差应不大于0.15r; c) 当视镜反射面的r值不小于3 000 mm时,a)和b)中所述的曲率半径之差应不大于0.25r。 4.2.2.2.2.3 反射面附加非球形反射面符合如下要求: a) 附加非球形反射面曲面的宽度至少应为30 mm; b) 附加非球面部分的曲率半径ri应不小于150 mm。 4.2.2.2.2.4 按照附录B规定的方法测量,反射面r值符合如下要求: a) Ⅰ类视镜(内视镜)、Ⅱ类和Ⅲ类视镜(主外视镜)应不小于1 200 mm; b) Ⅳ类视镜(广角外视镜)和Ⅴ类视镜(补盲外视镜)应不小于300 mm; c) Ⅵ类视镜(前视镜)应不小于200 mm; d) Ⅶ类视镜应不小于1 000 mm且不大于1 500 mm。 4.3 CMS 4.3.1 通用要求 4.3.1.1 CMS应不使用工具即可调整。 4.3.1.2 将CMS安装在制造商规定的设计位置上,在任意可调节位置,以下部分的圆角半径c应不小于2.5 mm: a) 安装在车内的CMS及部件上所有能与直径165 mm球体接触的部分,包括与支架保持连接的部分; b) 安装在车外的CMS及部件上所有能与直径100 mm球体接触的部分,包括与支架保持连接的部分。 4.3.1.3 按4.2.1.5规定的方法确定凸出部分的尺寸,凸出高度大于或等于1.5 mm且小于或等于5 mm的外表面应倒角;凸出高度大于5 mm 的外表面应符合4.3.1.2的要求。 4.3.1.4 CMS上直径或最大对角线长度小于 12 mm的固定孔或凹座的边缘,若已倒角,则4.3.1.2的要求不适用。 4.3.1.5 以CMS转动轴为旋转中心、半径为70 mm的圆柱体至少应与CMS连接件所连接的基座或车身表面相切。最低安装高度高于1.8 m的CMS除外。 4.3.1.6 如果摄像机和监视器部件制作材料的邵氏硬度不大于60 HA并且安装在一个刚性支架上,则4.3.1.2的要求仅适用于刚性支架。 4.3.1.7 车辆监视器符合GB 11552的规定,则认为符合4.3.1.2的要求。 4.3.2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CMS的功能要求 4.3.2.1 亮度调节 监视器的亮度应能根据环境条件手动或自动调节。 4.3.2.2 方向均匀性 按ISO 1650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在监视器上显示70%灰度等级图像,在基础观察方向上监视器的亮度与设计观察方向上的亮度的差值应符合公式(2),在扩展方向上监视器的亮度与设计观察方向上的亮度的差值应符合公式(3)。 (2) 式中: i——基础各向同性测量方向序号,见表2; Li——基础观察方向上的监视器亮度,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3); ——设计观察方向上的监视器亮度,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表2 基础各向同性测量方向 单位为度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3) 式中: i'——扩展各向同性测量方向序号,见表3; Li'——扩展观察方向上的监视器亮度,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设计观察方向上的监示器亮度,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3)。 表3 扩展各向同性测量方向 单位为度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4.3.2.3 横向均匀性 按ISO 1650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监视器亮度横向均匀性应符合公式(4)。 (4) 式中: j——横向均匀性测量点序号,见图2; ——监视器显示区域内法线方向测量的亮度值,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标引说明: 1——监视器法线方向; 2——监视器设计观察方向; H——监视器高度; W——监视器宽度。 图2 j值取点示意图 4.3.2.4 亮度对比度复现 按ISO 1650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亮度对比度复现应符合如下要求。 a) 监视器的亮度对比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对于直接日光照射条件至少为2:1; 2) 对于散射环境光线的日间条件至少为3:1; 3) 对于日落条件至少为2:1; 4) 对于夜间条件至少为10:l,视镜和CMS双功能系统至少为5:1。 b) 在夜间条件下,最大背景亮度应小于2.0 cd/m2。 4.3.2.5 灰度等级复现 按附录C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CMS应能在监视器上显示至少8个不同的灰度等级。 4.3.2.6 色彩还原 按ISO 1650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监视器上复现的图卡色块的色相角(见图3应符合如下要求: a) 红色坐标值范围不应超出[0°,44.8°]或[332.2°,360°]; b) 绿色坐标值范围不应超出[96.6°,179.9°]; c) 蓝色坐标值范围不应超出[209.9°,302.2°]; d) 黄色坐标值范围不应超出[44.8°,96.6°]; e) 各色块(红色、绿色、蓝色、黄色)分别到白色的距离应不小于0.02。 黄色角容限 绿色角容限 红色角容限 蓝色角容限 红色标 绿色标 蓝色标 黄色标 白色标 图3 色度图上的颜色偏差容限 4.3.2.7 弥散 弥散应透明,按ISO 1650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弥散亮度应不大于引起弥散的光源影像最大亮度值的10%。 4.3.2.8 光晕和镜头眩光 按ISO 1650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光晕和镜头眩光区域应不大于所显示影像面积的25%。 4.3.2.9 点光源 按附录C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对于Ⅰ类、Ⅱ类、Ⅲ类CMS,应能使驾驶员识别车辆前照灯为两个单独的点光源,点光源发现系数(PLSDF)应不小于2.7或点光源对比度系数(PLSCF)应不小于0.12。 4.3.2.10 锐度 按ISO 1650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影像中心的水平锐度和垂直锐度MTF50(1:1)应符合公式(5);影像边角的水平锐度和垂直锐度MTF50(1:1) (影像高度的70%)应符合公式(6)。 (5) 式中: MTF50(1:1)——监视器定义尺寸宽高比为1:1,MTF下降到50%时对应可区分的空 间频率; ——监视器定义尺寸宽高比为1:1,最小规定视野范围内MTF下降到 10%时对应可区分的空间频率。 (6) 式中: MTF50(1:1)——监视器定义尺寸宽高比为1:1,MTF下降到50%时对应可区分的空间频率; ——监视器定义尺寸宽高比为1:1,最小规定视野范围内MTF下降到10%时对应可区分的空间频率。 4.3.2.11 景深 按ISO 1650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在距图卡6 m和10 m 处进行测量时,MTF10(1:1)应符合公式(7);在距图卡4 m处进行测量时,MTF10(1:1)应符合公式(8)。 (7) 式中; MTF10(1:1)——监视器定义尺寸宽高比为1:1,MTF下降到10%时对应可区分的空 间频率; ——监视器定义尺寸宽高比为1:1,最小规定视野范围内MTF下降到10%时对应可区分的空间频率。 (8) 式中: MTF10(1:1)——监视器定义尺寸宽高比为1:1,MTF下降到10%时对应可区分的空 间频率; ——监视器定义尺寸宽高比为1:1,最小规定视野范围内MTF下降到10%时对应可区分的空间频率。 4.3.2.12 几何畸变 按ISO 1650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对于Ⅰ类、Ⅱ类和Ⅲ类CMS,在规定的最小视野内的最大变形,相对线性或针孔投影应不大于20%。 4.3.2.13 闪烁 按附录C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监视器的全部图像区域应无闪烁,闪烁能量应符合公式(9)。 Eobs<Epred (9) 式中: Eobs——实际测量的闪烁能量; Epred——预测的闪烁能量。 4.3.2.14 帧率 按ISO 1650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CMS的帧率至少应为30 Hz,但在低光照条件下或车辆低速行驶时CMS的帧率至少应为15 Hz。 4.3.2.15 成像时间 在环境温度22℃±5℃条件下,按ISO 9241-30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监视器的成像时间应小于55 ms。 4.3.2.16 系统延迟 在环境温度22 ℃±5℃条件下﹐按ISO 1650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CMS延迟时间应小于200 ms。 4.3.2.17 监视器高亮度引起的眩光 监视器的亮度在夜间应能手动或者自动调暗。 4.3.2.18 电磁兼容性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CMS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GB 34660的规定。 4.3.3 Ⅴ类和Ⅵ类CMS的功能要求 4.3.3.1 CMS在阳光直射条件下应正常工作,过曝区域(亮度对比度降到2:1以下的区域)最大值占所显示图像比例应不大于15%。 4.3.3.2 监视器在各种光线条件下,应达到ISO 15008规定的最小对比度要求。 4.3.3.3 根据环境条件应能手动或自动调整监视器的平均亮度。 5 试验方法 5.1 试验通则 5.1.1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Ⅵ类间接视野装置以及用于L类车型的Ⅶ类视镜(与Ⅲ类视镜安装方式相同)应进行5.2规定的试验,带支撑杆的Ⅶ类视镜应进行5.3规定的试验。 5.1.2 当车辆处于最大设计总质量条件下,间接视野装置在任意可调节位置上所有零部件离地面高度均不小于1.8 m时,对于Ⅱ类、Ⅲ类、Ⅳ类、Ⅴ类、Ⅵ类间接视野装置,可不进行5.2规定的试验,但应有1.8 m的可见标识。 5.1.3 间接视野装置及其连接件离地高度小于1.8 m,但在与车身连接处形成的垂直横截面的投影宽度不超过车辆投影宽度时,可不进行5.2规定的试验。在此垂直横截面投影中的间接视野装置宽度超出了车辆投影宽度,但未超出以此平面为基准的行车方向向前的最大车身宽度时,也可不进行5.2规定的试验。 5.1.4 一体化安装在车身上且正面旋转区域与车辆纵向基准面夹角不超过45°的装置,或相对车身外围凸出不超过100 mm的装置,可不进行5.2规定的试验。 5.2 撞击试验 5.2.1 试验装置 5.2.1.1 撞击试验设备由样品固定架和摆锤组成,其中之一在垂直释放轨迹的平面内。摆锤的末端是一直径为165 mm±1 mm的刚性球,其表面包有一层邵氏硬度为50 HA,厚度为5 mm的橡胶,以及用来测定释放平面内摆臂所处最大角度的指示器,角度测量的准确度应为±1°。按5.2.2.7规定的撞击要求,用于保持样品的支座应被牢固地固定在试验设备上。试验设备的尺寸和设计要求见图4。 单位为毫米 刚性球 图4 撞击试验设备 5.2.1.2 摆锤的撞击中心应与刚性球的中心重合,摆锤总质量m 与摆锤质量中心到旋转轴线间的距离应符合公式(10)。 (10) 式中: m0——摆锤换算质量,m0=6.8 kg±0.05 kg; m——摆锤总质量,单位为千克(kg); I——刚性球的中心距旋转轴线的距离,I=1 000 mm±5 mm; d——摆锤的质量中心到旋转轴线间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 5.2.2 试验要求 5.2.2.1 夹紧间接视野装置的支座应由间接视野装置制造商或车辆制造商提供。 5.2.2.2 间接视野装置试验时的定位满足如下要求: a) 间接视野装置应固定在试验台上,其水平和垂直位置的轴线应与实际装车状态相同; b) 若间接视野装置相对其基座可调,则它应位于间接视野装置制造商或汽车制造商所规定的调节范围内,且最不利于撞击转动的位置; c) 若间接视野装置相对其基座可伸缩调整,则应将间接视野装置调节至离基座最近的位置; d) 对于视镜,若反射面能在保护壳体内调节,则应将离车身最远的上角调至凸出保护壳体最大的位置。 5.2.2.3 对于视镜,当摆锤处于垂直位置时,穿过刚性球中心的水平面和纵向垂直平面均应通过反射面中心,摆锤的纵向运动方向应平行于车辆纵向基准面。 5.2.2.4 对于CMS,当摆锤位于垂直位置时,通过刚性球中心的水平面和纵向垂直面应通过镜头中心或镜头的透明保护罩的中心。摆锤的纵向摆动方向应平行于车辆纵向基准面。对于有保护罩的摄像机,在撞击过程中保护罩应是打开的。 5.2.2.5 按5.2.2.1和 5.2.2.2的规定进行安装和调节时,若间接视野装置的零件限制了刚性球的返回,则应将撞击点沿垂直于转轴或旋转中心方向调节,且应满足下列要求之一: a) 刚性球的外廓线至少应保证与4.2.1.7中所述圆柱体表面相切; b) 刚性球的接触点至少距反射面的边缘10 mm。 5.2.2.6 试验时,使摆锤从相对于垂直线60°的角度处自由下落,当摆锤到垂直位置时撞击间接视野装置。 5.2.2.7 间接视野装置应在下列不同条件下经受撞击。 a) 内视镜: 1) 在符合5.2.2.3或5.2.2.5规定的条件下,应使刚性球撞击在反射面上; 2) 视镜反射面应与原方向成45°,刚性球应撞击在反射面上,撞击点应过视镜反射面中心水平面的边缘处。 b) 外视镜: 1) 在符合5.2.2.3或5.2.2.5规定的条件下,应使刚性球撞击到视镜的反射面; 2) 在符合5.2.2.3或5.2.2.5规定的条件下,应使刚性球撞击到视镜反射面的背面; 3) 如果Ⅱ类或Ⅲ类视镜与Ⅳ类视镜安装在同一支架上,则离地高度小于1.8 m的每个视镜均应进行试验。 c) CMS: 1) 在符合5.2.2.4或5.2.2.5规定的条件下,应使刚性球撞击到摄像机的镜头侧; 2) 在符合5.2.2.4或5.2.2.5规定的条件下,应使刚性球撞击到摄像机镜头的背面; 3) 如果有多个摄像机镜头安装在同一位置,则离地高度小于1.8 m的每个摄像机镜头均应进行试验。 5.3 安装在固定件上保护壳体的弯曲试验 5.3.1 将保护壳体水平置于试验台上,并夹紧调节件。在保护壳体的最大尺寸方向且离调节件固定点最近的一端,用15 mm 宽的固定挡块覆盖在该壳体的整个宽度上,使之不能转动。在壳体另外一端也放置一块与上述作用相同的挡块(见图5)。 标引序号说明: 1——挡块; 2——挡块保持件; 3——可调挡架; 4——可调支架; 5——夹紧机构; 6——试验载荷。 图5 视镜保护壳体弯曲试验设备示例 5.3.2 夹紧施加载荷的另一端。 5.3.3 施加25 kg 的试验载荷,保持1 min。 5.4 试验判定 5.4.1 按5.2的规定进行撞击试验时,摆锤在撞击后应能在摆臂的释放平面内继续摆动20°以上。本要求不适用于粘在风窗玻璃上的视镜。 对Ⅱ类和Ⅳ类,或者Ⅲ类和Ⅳ类安装在同一支架的间接视野装置,摆锤在撞击后应能在摆臂的释放平面内继续摆动10°以上。 5.4.2 对于粘在风窗玻璃上的视镜,按照5.2的规定进行撞击试验时,视镜的支撑件若损坏,则其凸出底座的残余部分应不大于10 mm,圆角半径c应满足4.2.1.4的要求。 5.4.3 当按5.2和5.3的规定试验时,视镜的反射面不应破碎,以下两种情况也视为符合要求。 a) 玻璃碎片仍然粘在保护壳体上,或粘在与保护壳体牢固相连的物体上。允许玻璃局部脱离上述部位,但破裂处任何一个边的边长不应超过2.5 mm。在撞击点上,允许有小碎片脱离上述部位。 b) 反射面由安全玻璃制成。 5.4.4 对于CMS,在5.2试验后,镜头应不发生破裂。 6 安装要求 6.1 通用要求 6.1.1 下述视野是在双眼总视野条件下的视野。当视野透过车窗玻璃进行测定时,其可见光的垂直总透过率至少为70%,但当安装了两个外视镜时,后风窗玻璃的透光率可小于70%。当测定车辆视野时,M1类/N1类被测车辆应为车辆整备质量加驾驶员和一个前排乘客的质量(各75 kg),其他类被测车辆应为车辆整备质量加上驾驶员的质量。 6.1.2 视镜的固定方式应使它不致移动而明显改变其视野区域,或不致因振动而使驾驶员对图像产生错觉。 6.1.3 当车辆以不超过最高设计车速80%且不超过150 km/h 的速度行驶时,间接视野装置应符合6.1.2的要求。 6.1.4 如果视镜同时有几个反射面﹐反射面的曲率半径互不相同或者反射面相互之间形成不同夹角,那么至少应有一个反射面满足视镜的视野和尺寸要求。 6.2 间接视野装置数量要求 6.2.1 间接视野装置的最少安装数量要求见表4,CMS监视器的最大安装数量应不大于对应类别的视镜数量。 6.2.2 在CMS用于提供视野的情况下﹐当点火开关打开或车辆主控制开关被激活时,相关视野(7.1.4中规定的临时调整视野除外)应对驾驶员永久可见。但是,当车辆向后移动或以高于10 km/h的速度向前移动时,用于显示Ⅵ类间接视野装置的监视器或其一部分可用于提供其他信息。 6.2.3 带封闭式车体的L类车辆视镜的最少安装数量要求见表5。 表4 间接视野装置最少安装数量 车辆类型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Ⅵ类 M1 必装 (因车辆结构 限制完全无法看到6.5.1规定视野的车辆除外) 选装 必装 驾驶员侧和乘员侧各1个;允许安装Ⅱ类间接视野装置代替Ⅲ类 选装 驾驶员侧1个和/或乘员侧1个 选装 驾驶员侧1个和/或乘员侧1个 选装 M2 选装 必装 驾驶员侧和乘员侧各1个 不准许安装 选装 驾驶员侧1个和/或乘员侧1个 选装 驾驶员侧1个和/或乘员侧1个 选装 M3 选装 必装 驾驶员侧和乘员侧各1个 不准许安装 选装 驾驶员侧1个和/或乘员侧1个 选装 驾驶员侧1个和/或乘员侧1个 选装 N1 必装 (因车辆结构 限制完全无法 看到6.5.1规定视野的车辆除外) 选装 必装 驾驶员侧和乘员侧各1个;允许安装Ⅱ类间接视野装置代替Ⅲ类 选装 驾驶员侧1个和/或乘员侧1个 选装 驾驶员侧1个和/或乘员侧1个 选装 N2 (≤7 500 kg) 选装 必装 驾驶员侧和乘员侧各1个 不准许安装 若安装了Ⅴ类补盲视野装置,则驾驶员侧和乘员侧各安装1个;若没有安装Ⅴ类补盲视野装置,则可选装 必装 乘员侧1个(符合6.3.5和6.5.5.2规定的除外) 选装 驾驶员侧1个 选装 N2 (>7 500 kg) 选装 必装 驾驶员侧和乘员侧各1个 不准许安装 必装 驾驶员侧和乘员侧各1个 必装 乘员侧1个(符合6.3.5和6.5.5.2规定的除外) 选装 驾驶员侧1个 必装 N3 选装 必装 驾驶员侧和乘员侧各1个 不准许安装 必装 驾驶员侧和乘员侧各1个 必装 乘员侧1个(符合6.3.5和6.5.5.2规定的除外) 选装 驾驶员侧1个 必装 表5 带封闭式车体L类车型视镜的数量要求 车辆的类别 视镜类别 内视镜(Ⅰ类) 安装数量 外视镜(Ⅲ类和Ⅶ类) 安装数量 安装有全封闭或部分封闭驾驶员的车体的L类车辆 必装1个a 左侧安装1个 a 若视野不符合6.5.1的规定,不要求内视镜的安装数量,则左右两侧应各安装1个外视镜。 6.3 位置要求 6.3.1 Ⅱ类、Ⅲ类、Ⅳ类、Ⅴ类、Ⅵ类和Ⅶ类视镜应能从车辆侧窗或前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到的区域中观察到规定的视野。本条不适用于: a) M2类、M3类车辆驾驶员侧的选装视镜和M2类、M3类车辆乘员侧的外视镜; b) Ⅵ类视镜。 6.3.2 对于二类底盘测定视野时,车辆制造商应提供车身最大和最小宽度尺寸,必要时可采用模拟箱板进行测定。 6.3.3 确定车辆驾驶员侧的Ⅱ类、Ⅲ类,Ⅳ类和Ⅶ类视镜或监视器的位置时,应保证车辆纵向基准面与通过视镜或监视器中心和连接驾驶员基准眼点的纵向垂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55°。 6.3.4 车辆处于最大设计总质量状态下,车辆间接视野装置单侧外伸量不应超出车辆宽度250 mm。 6.3.5 车辆处于最大设计总质量状态下,Ⅴ类和Ⅵ类视镜的任何部分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1.8 m。但对于驾驶室高度无法满足安装高度的车辆,不应安装Ⅴ类和Ⅵ类视镜。 6.3.6 车辆处于最大设计总质量状态下,若监视镜超出车身最大宽度,则监视镜的任何部分距地面高度不应小于1.8 m,或集成在Ⅱ类、Ⅲ类视镜的壳体中。 6.4 视镜的调节要求 6.4.1 驾驶员应能在驾驶位上调节内视镜。 6.4.2 驾驶员应能在车门关闭、车窗开启时调节驾驶员侧外视镜,且外视镜应能处于锁紧位置(撞击后无需调节能恢复到原位置的视镜除外)。 6.5 视野要求 6.5.1 Ⅰ类装置(内视野装置) 驾驶员应能在水平路面上看到以车辆纵向基准面为中心,宽度至少为20 m并从驾驶员的眼点后60 m处延伸至地平线的区域(见图6中阴影部分)。 地平面 驾驶员的眼点 图6 Ⅰ类装置的视野 6.5.2 Ⅱ类装置(主外视野装置) 6.5.2.1 驾驶员侧的Ⅱ类装置 驾驶员应能在水平路面上看到5 m宽,由平行于车辆纵向基准面并且通过驾驶员侧车辆最外侧点的平面所界定,从驾驶员眼点后方30 m处延伸至地平线的区域。同时,驾驶员应能看到从通过驾驶员两眼点的垂面后方4 m的点开始,宽度为1 m,由平行于车辆纵向基准面并通过车辆最外侧点的平面所限定的区域(见图7中驾驶员侧阴影部分)。 6.5.2.2 乘员侧的Ⅱ类装置 驾驶员应能在水平路面上看到5 m宽,由平行于车辆纵向基准面并且通过乘员侧车辆最外侧点的平面所界定,从驾驶员眼点后方30 m处延伸至地平线的区域。同时,驾驶员应能看到从通过驾驶员两眼点的垂面后方4 m的点开始,宽度为1 m,由平行于车辆纵向基准面并通过车辆最外侧点的平面所限定的区域(见图7中乘员侧阴影部分)。 |
联系我们
|
微信联系客服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收费付款 |
服务热线:400-001-5431 | 电话:010-8572 5110 | 传真:010-8581 9515 | Email: bz@bzfyw.com | |
版权所有: 北京悦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8-2020 京ICP备17065875号-1 51La |
本页关键词: |
GB 15084-2022, GB/T 15084-2022, GBT 15084-2022, GB15084-2022, GB 15084, GB15084, GB/T15084-2022, GB/T 15084, GB/T15084, GBT15084-2022, GBT 15084, GBT15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