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标分类
行业分类
ICS分类
最新标准
|
登录注册 |
您的位置: 标准明细 |
Retro-reflective devices and markings for motor vehicles 1 Scope This document specifies the requirements, test methods, identity type determination, inspection rules, equipment and installation requirements of retro-reflective devices and markings for motor vehicles. This document is applicable to the design, production, inspection and installation of retro-reflectors, retro-reflective markings of carriage, rear marking plates for vehicles and their trailers and warning triangles for motor vehicles installed, affixed or equipped on motor vehicles. 2 Normative references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contain provisions which, through reference in this text, constitute provisions of this document. For dated references, only the edition cited applies. For undated references, the latest edition of the referenced document (including any amendments) applies. GB/T 2423.1 Environmental testing for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 Part 2: Test methods - Tests A: Cold GB/T 2423.2 Environmental testing for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 Part 2: Test methods - Test B: Dry heat GB/T 2423.17 Environmental testing for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 Part 2: Test methods - Test Ka: Salt mist GB/T 3681.2-2021 Plastics - Methods of exposure to solar radiation - Part 2: Direct weathering and exposure behind window glass GB/T 3978-2008 Standard illuminants and geometric conditions GB/T 3979 Method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object color GB 4785 Prescription for installation of the external lighting and light-signalling devices for motor vehicles and their trailers GB/T 8427 Textiles - Tests for color fastness - Color fastness to artificial light: Xenon arc fading lamp test GB/T 10485 Road vehicles - Lighting and light-signalling devices - Environmental endurance GB/T 16422.2 Plastics - Methods of exposure to laboratory light sources - Part 2: Xenon-arc GB 18100 (all parts) Provisions for installation of lighting and light-signaling devices for motorcycles 3 Terms and definitions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document, the following terms and definitions apply. 3.1 retro-reflective devices and markings for motor vehicles device that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a motor vehicle to an observer located in the vicinity of a light source by reflecting light irradiated by other light sources Note 1: It is referred to as "reflective device" for short. Note 2: The retro-reflective devices and markings for motor vehicles include retro-reflector, retro-reflective markings of carriage, rear marking plate for vehicles and their trailers and warning triangles for motor vehicles. 3.1.1 retro-reflector device mounted on a vehicle and consisting of one or more retro-reflecting optical units for improving night visibility of the vehicle Note: It is referred to as "reflector" for short. 3.1.1.1 retro-reflector (Class I) reflector whose retro-reflective area is non-triangular and whose retro-reflective angle is relatively small 3.1.1.2 retro-reflector (Class III) reflector with a triangular retro-reflective area 3.1.1.3 retro-reflector (Class IV) reflector having a non-triangular retro-reflective area but a relatively large light-emitting angle 3.1.1.4 retro-reflector (Class A) reflector that can be installed and used independently Note: Retro-reflector (Class A) in retro-reflector (Class I), retro-reflector (Class III), retro-reflector (Class IV) are denoted as retro-reflector (Class I A), retro-reflector (Class III A) and retro-reflector (Class IV A). 3.1.1.5 retro-reflector (Class B) reflector that is integrated with the signal lamp and cannot be installed and used independently Note: Retro-reflector (Class B) in retro-reflector (Class I) and retro-reflector (Class III) are denoted as retro-reflector (Class I B) and retro-reflector (Class III B). 3.1.2 retro-reflective markings of carriage reflective material or combination of reflective materials affixed or install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arriage to enhance the identifiability of the vehicle Note: It is referred to as "retro-reflective marking" for short. 3.1.2.1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for the markings of carriage strip-shaped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for application as reflective identification 3.1.2.1.1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for the markings of carriage (Class A)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whose retro-reflective area color is red and white 3.1.2.1.2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for the markings of carriage (Class B)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whose retro-reflective area color is orange 3.1.2.2 retro-reflector for the markings of carriage rectangular reflectors as reflective identification applications 3.1.3 rear marking plate for vehicles and their trailers flat plate having a specific shape and pattern mounted at the rear of the vehicle to increase the visibility of the vehicle Note: It is referred to as "marking plate" for short. 3.1.3.1 rear marking plate for slow moving vehicles triangular marking plate shaped as a truncated vertex angle 3.1.3.2 rear marking plate for heavy vehicles rectangular marking plate consisting of alternating strips of red and yellow materials 3.1.3.3 rear marking plate for long vehicles rectangular marking plate composed of red material in the border and yellow material in the center 3.1.3.4 rear marking plate (Class 1) marking plate with a combination of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and fluorescent material in the retro-reflective area 3.1.3.5 rear marking plate (Class 2) marking plate with a combination of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of different colors in the retro-reflective area 3.1.4 warning triangles for motor vehicles equilateral triangle warning equipment consisting of a retro-reflecting optical unit and a fluorescent material equipped in a motor vehicle Note 1: It is referred to as "warning triangle" for short. Note 2: It is generally used as a warning sign when a motor vehicle breaks down on the road or has a traffic accident, which hinders traffic and is difficult to move, to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faulty motor vehicle ahead. 3.2 retro-reflection that the light rays are reflected in a direction adjacent to the direction of incident light, and this property can still be maintained when the angle of incidence varies over a wide range 3.3 retro-reflecting optical unit smallest hard optical device that can produce retro-reflection 3.4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thin sheet material capable of producing retro-reflection 3.5 retro-reflective area surface enclosed in an area by the outermost edge having retro-reflective and/or fluorescent properties as specified by the manufacturer Note: The retro-reflective area of the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is the surface on the side with retro-reflective properties. 3.6 center of reference geometric center of the retro-reflective area or the point specified by the manufacturer 3.7 the CIE co-ordinate system for retro-reflection CIE angular system for illustr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retro-reflective devices Note: See Figure A.1 in Annex A for the CIE co-ordinate system for retro-reflection. 3.7.1 axis of reference straight line passing through the center of reference, and the straight line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retro-reflective area or direction specified by the manufacturer. 3.7.2 illumination axis line between the center of reference and the center of the light source 3.7.3 observation axis line connecting the center of reference and the light receiver (observation measurement point) 3.7.4 observation on half-plane half plane that starts at the illumination axis and contains the observation axis 3.7.5 first axis straight line that passes through the center of reference and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observation on half-plane 3.7.6 observation angle α angl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axis and the illumination axis 3.7.7 entrance angle β angle between the illumination axis and the reference axis Note: β is composed of two components, β1 and β2. 3.7.7.1 first component of the entrance angle β1 angle between the illumination axis and a plane including the reference axis and the first axis 3.7.7.2 second component of the entrance angle β2 angl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on half-plane and the center of reference 3.7.8 rotation angle ε angle through which the reflective device rotates about its axis of reference, starting from an arbitrary position 3.8 luminosity 3.8.1 coefficient of luminous intensity ratio of the luminous intensity of the reflected light in the observation direction by the reflective device to the irradiance on the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incident light direction and passing through the center of reference Foreword i 1 Scope 2 Normative references 3 Terms and definitions 4 Requirements 5 Test methods 6 Same type judgment 7 Inspection rules 8 Equipment and installation requirements 9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tandard Annex A (Informative) The CIE co-ordinate system for retro-reflection Annex B (Normative) Requirements for the shape and dimension of the retro-reflective area of retro-reflective devices Annex C (Normative) Requirements for photometric performance test devices Annex D (Normative) Test equipment and methods of warning triangle Annex E (Normative) Test procedure for type inspection Annex F (Normative) Requirements for affixing or installing retro-reflective markings Annex G (Nominative) Installation requirements of rear marking plate ICS 43.040.20 CCS T 38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1564—2024 代替GB 11564—2008、GB 19151—2003、GB 23254—2009、GB 25990—2010 机动车回复反射装置 Retro-reflective devices and markings for motor vehicles 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std.samr.gov.cn 2024-09-29发布 2025-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 11564—2008《机动车回复反射器》、GB 19151—2003《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GB 23254—2009《货车及挂车 车身反光标识》、GB 25990—2010《车辆尾部标志板》,与GB 11564—2008、GB 19151—2003、GB 23254—2009、GB 25990—201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外观要求(见4.1.1,GB 11564—2008的4.1.1,GB 19151—2003的4.1.2、4.1.3、4.1.5、4.1.6,GB 23254—2009的4.1.3.1,GB 25990—2010的5.1); b)更改了反光膜型车身反光标识的形状、尺寸和颜色(见4.1.2.2.1,GB 23254—2009的4.1.3.1、4.1.3.2); c)增加了反射器型车身反光标识的形状、尺寸和颜色(见4.1.2.2.2); d)增加了反射器型车身反光标识的光度性能(见4.1.3.1.2); e)更改了反光膜型车身反光标识的光度性能(见4.1.3.2.1,GB 23254—2009的4.1.3.4.1); f)增加了反射器型车身反光标识的光度均匀性(见4.1.3.3.3); g)增加了车辆尾部标志板的光度均匀性(见4.1.3.3.4); h)删除了反光膜型车身反光标识的湿状态下的逆反射(见GB 23254—2009的4.1.3.4.3); i)更改了色度性能(见4.1.4,GB 11564—2008的4.3,GB 19151—2003的4.4,GB 23254—2009的4.1.3.3,GB 25990—2010的5.3); j)增加了车辆尾部标志板耐水试验后复测光度性能要求(见4.1.5); k)更改了车身反光标识、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耐溶剂性能(见4.1.6,GB 19151—2003的4.9,GB 23254—2009的4.1.3.8); l)增加了车辆尾部标志板、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耐温性能试验后复测光度性能要求(见4.1.7); m)更改了反光膜型车身反光标识的标记(见4.2.2.1.1,GB 23254—2009的4.1.3.1); n)增加了反射器型车身反光标识的标记(见4.2.2.2.2); o)增加了反射器型车身反光标识、车辆尾部标志板的耐候性能(见4.3.1); p)更改了附着性能(见4.3.2,GB 23254—2009的4.1.3.6,GB 25990—2010的6.4.5); q)更改了试验方法(见第5章,GB 11564—2008的第5章,GB 19151—2003的第5章,GB 23254—2009的第5章,GB 25990—2010的第6章); r)更改了检验规则(见第7章,GB 11564—2008的第6章,GB 19151—2003的第6章); s)更改了配备和安装要求(见第8章,GB 23254—2009的4.2); t)删除了包装和标志要求(见GB 23254—2009的第7章); u)更改了反光标识粘贴或安装要求(见附录F,GB 23254—2009的第4章、附录A); v)更改了标志板安装要求(见附录G,GB 25990—2010的附录E、附录F)。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1564,1989年首次发布,1998年第一次修订,2008年第二次修订; ——GB 19151,2003年首次发布; ——GB 23254,2009年首次发布; ——GB 25990,2010年首次发布。 机动车回复反射装置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机动车回复反射装置的要求、试验方法、同一型式判定、检验规则、配备和安装要求等。 本文件适用于机动车上安装、粘贴或配备的回复反射器、车身反光标识、车辆尾部标志板和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设计、生产、检验和安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 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高温 GB/T 2423.17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Ka:盐雾 GB/T 3681.2—2021 塑料 太阳辐射暴露试验方法 第2部分:直接自然气候老化和暴露在窗玻璃后气候老化 GB/T 3978—2008 标准照明体和几何条件 GB/T 3979 物体色的测量方法 GB 4785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T 8427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人造光色牢度:氙弧 GB/T 10485 道路车辆 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 环境耐久性 GB/T 16422.2 塑料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2部分:氙弧灯 GB 18100(所有部分) 摩托车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机动车回复反射装置 retro-reflective devices and markings for motor vehicles 通过反射其他光源照射的光,向位于光源附近的观察者表明机动车存在的装置。 注1:简称“反射装置”。 注2:机动车回复反射装置包括回复反射器、车身反光标识、车辆尾部标志板和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 3.1.1 回复反射器 retro-reflector 为提高车辆夜间可视性而安装在车辆上的、由一个或多个反射单元组成的器件。 注:简称“反射器”。 3.1.1.1 Ⅰ类反射器 retro-reflector (Class Ⅰ) 发光区域为非三角形且发光角度相对较小的反射器。 3.1.1.2 Ⅲ类反射器 retro-reflector (Class Ⅲ) 发光区域为三角形的反射器。 3.1.1.3 Ⅳ类反射器 retro-reflector (Class Ⅳ) 发光区域为非三角形但发光角度相对较大的反射器。 3.1.1.4 A类反射器 retro-reflector (Class A) 能独立安装和使用的反射器。 注:Ⅰ类反射器、Ⅲ类反射器、Ⅳ类反射器中的A类反射器表示为ⅠA类反射器、ⅢA类反射器和ⅣA类反射器。 3.1.1.5 B类反射器 retro-reflector (Class B) 与信号灯一体、不能独立安装和使用的反射器。 注:Ⅰ类反射器、Ⅲ类反射器中的B类反射器表示为ⅠB类反射器、ⅢB类反射器。 3.1.2 车身反光标识 retro-reflective markings of carriage 为增强车辆的可识别性而粘贴或安装在车身表面的反光材料或反光材料组合。 注:简称“反光标识”。 3.1.2.1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for the markings of carriage 作为反光标识应用的条状反光膜。 3.1.2.1.1 A类反光标识材料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for the markings of carriage (Class A) 发光区域颜色为红、白相间的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 3.1.2.1.2 B类反光标识材料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for the markings of carriage (Class B) 发光区域颜色为橙色的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 3.1.2.2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 retro-reflector for the markings of carriage 作为反光标识应用的矩形反射器。 3.1.3 车辆尾部标志板 rear marking plate for vehicles and their trailers 为增加车辆的可视性而安装在车辆尾部的、具有特定形状和图案的平板。 注:简称“标志板”。 3.1.3.1 低速车标志板 rear marking plate for slow moving vehicles 形状为截去顶角的三角形标志板。 3.1.3.2 重型车标志板 rear marking plate for heavy vehicles 由红色和黄色材料带交替组成的矩形标志板。 3.1.3.3 长型车标志板 rear marking plate for long vehicles 边框为红色材料、中心为黄色材料组成的矩形标志板。 3.1.3.4 1类标志板 rear marking plate (Class 1) 发光区域为反光膜与荧光材料组合的标志板。 3.1.3.5 2类标志板 rear marking plate (Class 2) 发光区域为不同颜色反光膜组合的标志板。 3.1.4 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 warning triangles for motor vehicles 机动车内配备的由反射单元和荧光材料组成的等边三角形警告装置。 注1:简称“三角牌”。 注2:通常当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或者发生交通事故,妨碍交通又难以移动时作为警告标志使用,用以表示前方存在故障机动车。 3.2 回复反射 retro-reflection 光线沿着与入射光方向邻近的方向反射,当入射角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时,仍能保持这种特性。 3.3 反射单元 retro-reflecting optical unit 能产生回复反射的最小硬质光学器件。 3.4 反光膜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能产生回复反射的薄膜材料。 3.5 发光区域 retro-reflective area 由制造商规定的具有回复反射和/或荧光特性的最外边缘围成区域的表面。 注:反光膜的发光区域为具有回复反射性能一侧的表面。 3.6 基准中心 center of reference 发光区域的几何中心或制造商规定的点。 3.7 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回复反射坐标系统 the CIE co-ordinate system for retro-reflection 用于说明和测量回复反射装置的CIE角度系统。 注:CIE回复反射坐标系统见附录A中图A.1。 3.7.1 基准轴 axis of reference 过基准中心的直线,且该直线垂直于发光区域或方向由制造商规定。 3.7.2 照明轴 illumination axis 基准中心与光源中心之间的连线。 3.7.3 观察轴 observation axis 基准中心与受光器(观察测量点)的连线。 3.7.4 观察半平面 observation on half-plane 始于照明轴并包含观察轴的半平面。 3.7.5 第一轴 first axis 通过基准中心,且垂直于观察半平面的直线。 3.7.6 观察角 observation angle α 观察轴与照明轴之间的夹角。 3.7.7 照射角 entrance angle β 照明轴与基准轴之间的夹角。 注:β由β1和β2两个分量构成。 3.7.7.1 照射角的第一分量 first component of the entrance angle β1 照明轴与包含基准轴和第一轴的平面间的夹角。 3.7.7.2 照射角的第二分量 second component of the entrance angle β2 观察半平面与基准轴间的夹角。 3.7.8 旋转角 rotation angle ε 反射装置从任意位置开始,绕其基准轴旋转所经过的角度。 3.8 光度 3.8.1 发光强度系数 coefficient of luminous intensity 反射装置在观测方向反射光发光强度与垂直于入射光方向且过基准中心的平面上的光照度的比值。 3.8.2 逆反射系数 coefficient of retroreflection 发光强度系数与反光膜被照表面积的比值。 3.8.3 亮度因数 luminance factor 在相同的照明和观察条件下,被测物体的亮度与理想漫反射体的亮度的比值。 4 要求 4.1 通用要求 4.1.1 外观 4.1.1.1 反射器 反射器发光区域应平滑、光洁,无妨碍表面清洁的突出物。 4.1.1.2 反光标识材料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发光区域应平滑、光洁,无妨碍表面清洁的突出物;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表面应平滑、光洁,无明显的划痕、气泡、裂纹、颜色不均匀等缺陷或损伤。 4.1.1.3 标志板 标志板发光区域应平滑、光洁,无明显的划痕、气泡、裂纹、颜色不均匀等缺陷或损伤。 4.1.1.4 三角牌 三角牌(含支架)应无尖角或锐边,正面应平滑、光洁,发光区域应无妨碍表面清洁的突出物。 4.1.2 形状、尺寸和颜色 4.1.2.1 反射器 4.1.2.1.1 Ⅰ类反射器 Ⅰ类反射器的发光区域应为近似矩形或圆形等简单形状,但不应与三角形或除O、I、U外的英文字母或除8外的数字相混淆,外形尺寸根据安装需求确定,颜色应为红色、白色或琥珀色。 4.1.2.1.2 Ⅲ类反射器 Ⅲ类反射器发光区域的形状及尺寸应符合以下规定: a)形状为等边三角形,如附录B中图B.1所示; b)当中心不是发光区域时,不发光区域为等边三角形,且发光区域的内外边平行,沿垂直方向的宽度不小于边长的20%,如图B.1b)所示; c)在符合b)要求的前提下,当发光区域由独立的反射单元组成时,每条边上的反射单元均匀分布且数量不少于4个,如图B.1c)所示; d)当发光区域由均匀分布的反射单元组成时,相邻反射单元边缘平行,如图B.1d)所示; e)发光区域颜色为红色。 4.1.2.1.3 ⅣA类反射器 ⅣA类反射器的发光区域应为近似矩形或圆形等简单形状,但不应与三角形或除O、I、U外的英文字母或除8外的数字相混淆,颜色应为红色、白色或琥珀色。发光区域面积应不小于25cm2。 4.1.2.2 反光标识材料 4.1.2.2.1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 A类反光标识材料的发光区域应为白色、红色单元相间,每种颜色单元的连续长度应为150mm,宽度应为50mm或25mm;A类反光标识符合表5中“一级(A类)”要求的为一级反光标识材料,A类反光标识符合表5中“二级(A类)”要求的为二级反光标识材料。B类反光标识材料的发光区域应为橙色,宽度为150mm。尺寸偏差应不大于2%。 4.1.2.2.2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的发光区域应为矩形,尺寸应为50mm×150mm,颜色应为红色或白色。尺寸偏差应不大于2%。 4.1.2.3 标志板 4.1.2.3.1 低速车标志板 低速车标志板的发光区域应由中央红色三角形和红色边框组成,形状及尺寸应符合附录B中图B.2的要求。 4.1.2.3.2 重型车标志板 重型车标志板的发光区域应由红色、黄色交替的斜条纹带组成,分为1块、2块和4块共3种形式,形状及尺寸应符合附录B中图B.3的要求。 4.1.2.3.3 长型车标志板 长型车标志板的发光区域应由中央黄色矩形和红色边框组成,分为1块、2块和4块共3种形式,形状及尺寸应符合附录B中图B.4的要求。 4.1.2.4 三角牌 三角牌发光区域应为中空等边三角形,形状、尺寸和颜色应符合附录B中图B.5的要求。 4.1.3 光度性能 4.1.3.1 发光强度系数 4.1.3.1.1 反射器 Ⅰ类反射器和Ⅲ类反射器发光强度系数应不小于表1的规定,ⅣA类反射器发光强度系数应不小于表2的规定;但对于基准轴安装高度小于750mm的反射器,允许在照射角β1=-10°、β2=0°条件下的发光强度系数小于表1的要求。 表1 Ⅰ类反射器、Ⅲ类反射器发光强度系数最小值 观察角 20′ 1°30′ 照射角 β1 0° ±10° ±5° 0° ±10° ±5° β2 0° 0° ±20° 0° 0° ±20° 发光强度系数 mcd/lx Ⅰ类 红色 300 200 100 5 2.8 2.5 琥珀色 750 500 250 12.5 7 6.25 白色 1200 800 400 20 11.2 10 Ⅲ类 红色 450 200 150 12 8 8 表2 ⅣA类反射器发光强度系数最小值 观察角 20′ 1°30′ 照射角 β1 0° ±10° 0° 0° 0° 0° 0° ±10° 0° 0° 0° 0° β2 0° 0° ±20° ±30° ±40° ±50° 0° 0° ±20° ±30° ±40° ±50° 发光强度系数mcd/lx 白色 1800 1200 610 540 470 400 34 24 15 15 15 15 琥珀色 1125 750 380 335 290 250 21 15 10 10 10 10 红色 450 300 150 135 115 100 9 6 4 4 4 4 4.1.3.1.2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 有安装方向标记的,标记方向朝上条件下的发光强度系数应不小于表3的规定;无安装方向标记的,在旋转角ε=0°和ε=90°方向的发光强度系数应不小于表3的规定。 表3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发光强度系数最小值 观察角 20′ 照射角 β1 0° 0° 0° 0° 0° β2 5° 20° 30° 40° 60° 发光强度系数 mcd/lx 白色 3200 — 1500 700 100 红色 900 450 200 70 — 4.1.3.1.3 三角牌 三角牌的发光强度系数应不小于表4的规定。 表4 三角牌发光强度系数最小值 观察角 20′ 1°30′ 照射角 β1(垂直V) 0° ±20° 0° 0° 0° ±20° 0° 0° β2(水平H) 0°或±5° 0° ±30° ±40° 0°或±5° 0° ±30° ±40° 发光强度系数 mcd/lx 8000 4000 1750 600 600 200 100 50 4.1.3.2 逆反射系数 4.1.3.2.1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在旋转角ε=0°和ε=90°方向的逆反射系数应不小于表5的规定。 表5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逆反射系数最小值 观察角 12′ 30′ 照射角 β1(垂直V) 0° 0° 0° 0° 0° 0° β2(水平H) -4° 30° 45° -4° 30° 45° 逆反射系数 cd/(lx·m2) 一级(A类) 白色 500 375 90 130 100 30 红色 120 90 25 30 25 8 二级(A类) 白色 350 250 60 90 70 20 红色 80 60 15 20 15 6 橙色(B类) 145 68 20 60 28 6 4.1.3.2.2 标志板 标志板发光区域使用的黄色、红色反光膜的逆反射系数应不小于表6的规定。 表6 标志板使用的反光膜逆反射系数最小值 观察角 20′ 照射角 β1(垂直V) 0° 0° 0° 0° 0° β2(水平H) 5° 20° 30° 40° 60° 逆反射系数 cd/(lx·m2) 黄色 300 — 180 75 10 红色 低速车标志板的边框 120 60 30 10 — 低速车标志板的中央三角形 10 7 4 — — 重型车和长型车标志板 10 — 7 4 — 4.1.3.3 均匀性 4.1.3.3.1 反射器 按照5.3.3.1规定的方法测试光度均匀性时,ⅠA类反射器和Ⅲ类反射器应发光均匀、无明显暗斑。 4.1.3.3.2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 按照5.3.3.2规定的方法测试光度均匀性时,同一颜色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的逆反射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应不大于1.5。 4.1.3.3.3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 按照5.3.3.3规定的方法测试光度均匀性时,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应发光均匀、无明显暗斑。 4.1.3.3.4 标志板 按照5.3.3.4规定的方法测试光度均匀性时,标志板上同一颜色反光膜的逆反射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应不大于1.5。 4.1.3.3.5 三角牌 按照5.3.3.5规定的方法测试光度均匀性时,三角牌发光强度系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应不大于3。 4.1.3.4 亮度因数 除反射器外的其他反射装置发光区域(三角牌不包含反射区)的亮度因数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 反射装置(反射器除外)发光区域亮度因数要求 颜色 白色 黄色 红色 荧光红色 橙色 亮度因数 ≥0.15 ≥0.16 ≥0.03 ≥0.30 0.1~0.3 4.1.4 色度性能 4.1.4.1 夜间颜色 反射装置夜间回复反射的白色、黄色、琥珀色、红色、橙色光的色品坐标应在表8规定的范围内。 表8 夜间颜色坐标范围 颜色 色度区域边界 边界交点 交点编号 x y 白色 W12蓝色边界y=0.843-1.182x W23紫罗兰色边界y=0.489x+0.146 W34黄色边界y=0.968-1.010x W41绿色边界y=1.442x-0.136 W1 0.373 0.402 W2 0.417 0.350 W3 0.548 0.414 W4 0.450 0.513 黄色 Y12绿色边界y=x-0.040 Y23光谱轨迹 Y34红色边界y=0.200x+0.268 Y41白色边界y=0.970-x Y1 0.505 0.465 Y2 0.520 0.480 Y3 0.610 0.390 Y4 0.585 0.385 琥珀色 A12绿色边界y=1.417x-0.347 A23光谱轨迹 A34红色边界y=0.390 A41白色边界y=0.790-0.670x A1 0.545 0.425 A2 0.557 0.442 A3 0.609 0.390 A4 0.597 0.390 红色 R12黄色边界y=0.335 R23光谱轨迹 R34紫线 R41紫色边界y=0.978-x R1 0.643 0.335 R2 0.665 0.335 R3 0.735 0.265 R4 0.720 0.258 橙色 O12黄色边界y=0.405 O23白色边界y=0.994-1.042x O34红色边界y=0.355 O14光谱轨迹y=1.025-1.042x O1 0.595 0.405 O2 0.565 0.405 O3 0.613 0.355 O4 0.643 0.355 4.1.4.2 日间颜色 除反射器外的其他反射装置光学部件日间表现的白色、黄色、红色、荧光红色、橙色色品坐标应在表9规定的范围内。 表9 日间颜色色品坐标范围 颜色 色度区域边界 边界交点 交点编号 x y 白色 W12紫罗兰边界y=x-0.030 W23黄色边界y=0.740-x W34绿色边界y=x+0.050 W41蓝色边界y=0.570-x W1 0.300 0.270 W2 0.385 0.355 W3 0.345 0.395 W4 0.260 0.310 黄色 Y12红色边界y=0.534x+0.163 Y23白色边界y=0.910-x Y34绿色边界y=1.342x-0.090 Y41光谱轨迹 Y1 0.545 0.454 Y2 0.487 0.423 Y3 0.427 0.483 Y4 0.465 0.534 红色 R12红色边界y=0.346-0.053x R23紫色边界y=0.910-x R34黄色边界y=0.350 R41光谱轨迹 R1 0.690 0.310 R2 0.595 0.315 R3 0.560 0.350 R4 0.650 0.350 荧光红色 FR12红色边界y=0.346-0.053x FR23紫色边界y=0.910-x FR34黄色边界y=0.315+0.047x FR41光谱轨迹 FR1 0.690 0.310 FR2 0.595 0.315 FR3 0.569 0.341 FR4 0.655 0.345 橙色 O12红色边界y=0.154x+0.266 O23光谱轨迹y=0.990-0.985x O34黄色边界y=0.391x+0.206 O14白色边界y=0.910-x O1 0.558 0.352 O2 0.636 0.364 O3 0.570 0.429 O4 0.506 0.404 4.1.5 耐水性能 按照5.5规定的方法进行耐水试验后,反射装置内部应无水进入,各组成部分应无影响其性能的明显变化;按5.3.5规定的方法复测光度性能,三角牌的发光强度系数应不小于表4规定值的80%,其他反射装置应符合4.1.3的要求。B类反射器采用5.6规定的方法代替耐水试验时,防水试验后反射器内部应无积水,按5.3.5规定的方法复测光度性能应符合4.1.3的要求;防尘试验后按5.3.5规定的方法复测光度性能应符合4.1.3的要求。 4.1.6 耐溶剂性能 按照5.7规定的方法进行耐溶剂试验后,反射装置的发光区域应无明显变化或变形,三角牌及其保护装置间应无粘连;反射器按5.4.1规定的方法复测夜间颜色应符合4.1.4.1的要求,其他反射装置按5.4.2规定的方法复测日间颜色应符合4.1.4.2的要求;按5.3.5规定的方法复测光度性能,三角牌的发光强度系数应不小于表4规定值的80%,其他反射装置应符合4.1.3的要求。 4.1.7 耐温性能 按照5.8规定的方法进行耐温性能试验后,反射装置的发光区域应无明显裂痕、变形等缺陷;反光膜、荧光材料应无皱纹、气泡、剥落等缺陷;三角牌保护装置应容易打开,不粘连、不扯裂。反射器在耐高温试验后按5.3.1规定的方法进行光度性能测试,应符合4.1.3的要求;其他反射装置按5.3.5规定的方法复测光度性能,三角牌的发光强度系数应不小于表4规定值的80%,其他反射装置应符合4.1.3的要求。 4.1.8 耐盐雾腐蚀性能 按照5.9规定的方法进行耐盐雾腐蚀试验后,反射装置(三角牌除外)应无被腐蚀的痕迹,按5.3.5规定的方法复测光度性能应符合4.1.3的要求,反射器按5.4.1规定的方法复测夜间颜色应符合4.1.4.1的要求,其他反射装置按5.4.2规定的方法复测日间颜色应符合4.1.4.2的要求;反光膜、荧光材料应无软化、皱纹、气泡、掉色等缺陷,背胶180°剥离强度应不小于20N/50mm。 4.1.9 耐冲击性能 按照5.10规定的方法进行耐冲击试验后,ⅣA类反射器和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发光区域应无开裂;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和标志板在以冲击点为圆心、半径为6mm的圆形区域以外,不应出现裂缝、层间脱离或其他损坏。 4.2 特殊要求 4.2.1 反射器 4.2.1.1 结构 反射器结构应符合以下要求: a)反射器结构稳定,各组成部件不易拆卸; b)反射器的反射单元不可更换,但对于发光区域由独立反射单元组成的ⅢA类或ⅢB类反射器,每个独立反射单元允许使用ⅠA类反射器替换; c)反射单元的内表面不能直接接触; d)由光学单元与滤色片组成时,滤色片所需颜色不应通过涂色方式获得。 4.2.1.2 镜背耐磨损性能 反射器的镜背为开启式或可拆卸式的,应按5.11.2规定的方法对反射单元进行镜背试验。试验后,按5.3.5规定的方法复测光度性能应不低于试验前的60%。 4.2.2 反光标识材料 4.2.2.1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 4.2.2.1.1 标记 A类反光标识材料白色单元发光区域应采用印刷或模压等方式施加制造商标识、材料等级等标记;B类反光标识材料发光区域应采用印刷或模压等方式施加制造商标识等标记,相邻标记的距离应不大于500mm。施加的标识应易于识别,采用印刷方式施加的标记应在面层的内表面。 4.2.2.1.2 耐冲洗性能 按5.11.3规定的方法进行耐冲洗试验后,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不应有破损、颜色脱落、起皱以及边缘翘曲、剥落等现象。 4.2.2.1.3 耐弯曲性能 按5.11.4规定的方法进行耐弯曲试验后,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不应出现裂缝、剥落、层间分离的痕迹。 4.2.2.2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 4.2.2.2.1 结构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各组成部件应结构稳定,反射单元背面应不可触及;由光学单元与滤色片组成时,滤色片所需颜色不应通过涂色方式获得。 4.2.2.2.2 标记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每个单元的发光区域应采用模压等方式施加制造商标识等标记,且应易于识别。有安装方向标识的样品,应分别满足水平和垂直安装的需求。 4.2.3 标志板 4.2.3.1 材料 标志板的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a)1类低速车标志板发光区域的三角形部分为荧光材料、红色边框部分为反光膜; b)2类低速车标志板发光区域为反光膜; c)1类重型车标志板和1类长型车标志板发光区域的红色部分为荧光材料、黄色部分为反光膜; d)2类重型车标志板和2类长型车标志板发光区域为反光膜。 4.2.3.2 耐清洁性能 按5.11.5规定的方法进行耐清洁试验后,标志板表面污染物应被清除,标志板的发光区域应无明显损伤。 4.2.3.3 坚固性 4.2.3.3.1 低速车标志板 按5.11.6.1规定的方法进行坚固性试验时,低速车标志板在外力作用下的位移应不大于40mm,外力去除后位移应不大于5mm。 4.2.3.3.2 重型车标志板和长型车标志板 按5.11.6.2规定的方法进行坚固性试验时,重型车标志板和长型车标志板在加载状态下的位移应不大于两支撑间距离的1/20,加载去除后位移应不大于加载状态下的1/5。 4.2.4 三角牌 4.2.4.1 组成及结构 三角牌应由发光区域、支架和保护装置组成,各组成部分应符合以下规定: a)各组成部分不易拆卸; b)发光区域的荧光区与反射区为同心的等边三角形,反射单元的非连续区域为红色; c)展开时,支架能将发光区域支撑在距地面一定高度处,支撑面与三角牌底边距离不大于300mm,且发光区域基准轴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5°; d)收起放入保护装置内时,发光区域、支架及可动部件不可拆卸; e)保护装置能防止三角牌受到侵蚀。 4.2.4.2 形状视辨性 按5.11.7规定的方法进行形状视辨性试验时,三角牌的形状应清晰可辨。 4.2.4.3 离地间距 按5.11.8规定的方法进行离地间距试验时,应有一个位置使三角牌的所有支撑脚能同时落在水平基准平面上,且在试验设备覆盖区域外三角牌发光区域及其支架(支撑脚除外)与水平基准平面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50mm。 4.2.4.4 结构稳定性 按5.11.9规定的方法进行结构稳定性试验,试验中三角牌顶点位移应不大于5cm,试验后顶点的位置应与初始无明显差异。 4.2.4.5 抗风稳定性 按5.11.10规定的方法进行抗风稳定性试验,试验后三角牌不应倾倒,支撑脚位移应不大于5cm,发光区域绕水平轴或垂直轴的转动应不大于10°。 4.2.4.6 镜背耐磨损性能 反射单元镜背可触及的三角牌,应按5.11.2规定的方法对反射单元进行镜背试验。试验后,按5.3.5规定的方法复测光度性能应不低于试验前的60%。 4.3 材料特殊要求 4.3.1 耐候性能 按5.12.1规定的方法进行耐候性能试验后,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标志板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开裂、刻痕、凹陷、气泡、皱纹、侵蚀、剥离、粉化或变形,边缘不应出现超过1mm的收缩或膨胀,也不应出现从底板边缘脱胶的现象,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不应有裂痕、变形、粉化现象;按5.3.5规定的方法复测光度性能,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应不小于表5规定值的80%,标志板应不小于表6规定值的80%,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应不小于表3规定值的80%;按5.4.2规定的方法复测日间颜色应符合4.1.4.2的要求。 注:当自然暴露试验的结果与人工气候加速老化试验的结果发生冲突时,以自然暴露试验的结果为准。 4.3.2 附着性能 按5.12.2规定的方法进行附着性能试验时,用于制作反射装置的反光膜及荧光材料的背胶180°剥离强度应不小于25N/50mm。 4.3.3 耐光色牢度 按5.12.3规定的方法进行耐光色牢度试验后,荧光材料应无脱落、分层、裂纹、粉化、变形等损伤;按5.3.4规定的方法复测亮度因数应符合4.1.3.4的要求,且较参比样品的增加值应不超过5%;按5.4.2规定的方法复测日间颜色应符合4.1.4.2的要求。 5 试验方法 5.1 测试准备 5.1.1 测试样品 5.1.1.1 底板 除试验方法中的特殊规定,测试样品及方法中提及的底板是指铝合金底板,厚度为2mm,表面应经酸脱脂处理。 5.1.1.2 反射器 反射器样品为制造商提供的10只反射器。B类反射器应拆去全部可拆的非反射器部件。 5.1.1.3 反光标识材料 5.1.1.3.1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 除特殊说明外,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样品为粘贴在底板上的反光膜,尺寸为50mm×150mm。样品应包含红色和白色单元。 5.1.1.3.2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样品为制造商提供的红色和白色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各10个。 5.1.1.4 标志板 标志板样品为制造商提供的5只标志板样品;同时,1类标志板提供反光膜和荧光材料样品尺寸分别为150mm×150mm,2类标志板提供两种颜色反光膜样品尺寸分别为150mm×150mm。 5.1.1.5 三角牌 三角牌样品为制造商提供的4只三角牌、至少2只保护装置以及三角牌使用的荧光材料样品2块,荧光材料样品尺寸为50mm×150mm。 5.1.2 标准环境 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50±10)%的环境。 5.1.3 测试样品处置 除非特别指明,试验前测试样品应在标准环境中放置24h。 5.2 外观、形状、尺寸和颜色检查 在照度大于150lx的环境中,目视检查样品,用精度不低于1mm的钢直尺测量尺寸。 5.3 光度性能测试 5.3.1 发光强度系数 5.3.1.1 测试设备 测试设备应符合附录C的要求。 5.3.1.2 测试控制 测试控制包括以下内容: a)实验室应有良好的密闭防尘措施; b)实验室应采取措施确保各光度计探头不受来自实验室墙壁、地面和室内物体的反射光影响; c)测试区域内气流扰动应不对测试精度造成影响; d)测试设备及传感器所在区域温度应控制在23℃±5℃,传感器配备恒温控制(或补偿)装置除外; e)测试区域相对湿度应不高于80%; f)在准备测量状态下,暗室杂散光造成的光度计示数应不大于1.0mcd/lx。 5.3.1.3 样品安装与调整 反射装置样品安装时,样品基准中心应与旋转装置的旋转中心重合。在此条件下,样品基准轴与照明轴重合时β1=β2=0°。对于三角牌样品,允许以照明轴垂直于三角牌较低一边的平面为β1=β2=0°;有安装标记的样品,应按安装标记在上端或安装标记指示方向朝上进行安装。 5.3.1.4 测试过程 5.3.1.4.1 反射器 反射器光度性能测试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a)根据制造商提供的图纸和说明,确定测试样品的基准点、基准轴和发光区域边界。 b)Ⅰ类反射器光度性能测试仅对直径为200mm的圆内的发光区域进行,且该圆内发光区域的总面积不大于100cm2;Ⅲ类反射器、ⅣA类反射器光度性能测试对整个发光区域进行。 c)在β1=β2=0°条件下,稍微转动样品检查有无镜面反射,若有,使β2保持0°不变,β1在-5°~5°范围内进行读数,在消除镜面反射条件下以发光强度系数最大值为该角度的测试结果。 d)无安装标记的样品在α=20′、β1=β2=0°或c)确定的角度条件下测试时,绕基准轴旋转样品,以发光强度系数最大值方向为ε=0°方向;其余α、β角度下,测试结果不符合4.1.3.1.1要求时,允许ε在-5°~5°范围内进行调整。 e)有安装标记的样品在α=20′、β1=β2=0°或c)确定的角度条件下测试时,ε可在-5°~5°范围内调整,使结果符合4.1.3.1.1的要求。 f)当β1=β2=0°、ε=0°条件下的发光强度系数超过表1、表2规定值的50%时,则其余α、β角度下的发光强度系数在ε=0°条件下测试。 g)有多条基准轴的样品,分别以每条基准轴或最边缘基准轴按5.3.1.3安装后测试。 h)在α=20′、β1=β2=0°或c)确定的角度条件下发光强度系数值最大的样品和发光强度系数值最小的样品,按表1或表2规定的角度进行测试。 5.3.1.4.2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光度性能测试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a)以测试样品的发光区域中心为基准点,垂直于发光区域且通过基准点的基准轴进行安装; b)光度性能测试对整个发光区域进行; c)无安装方向标记的样品,先以水平安装为ε=0°方向,再以垂直安装为ε=90°方向进行测试; d)在α=20′、β1=0、β2=5°条件下发光强度系数值最大的样品和发光强度系数值最小的样品,按表3规定的角度进行测试。 5.3.1.4.3 三角牌 三角牌发光强度系数测试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a)在β1=β2=0°条件下,稍微转动样品检查有无镜面反射,若有,使β2保持0°不变,β1在-5°~5°范围内进行读数,在消除镜面反射条件下以发光强度系数最大值为该角度的测试结果; b)分别测试4只样品在α=20′、β1=β2=0°条件下的发光强度系数; c)选取b)中测试结果最小和最大的2只样品,按表4规定的角度进行测试。 5.3.2 逆反射系数 5.3.2.1 发光强度法 5.3.2.1.1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 从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样品上裁取尺寸为100mm×100mm的反光膜样品,按5.3.1规定的方法测试样品在表5规定角度下的发光强度系数,乘以100即为该角度下的逆反射系数。测试时,若测试样品由多块样品组合构成,则不同样品的颜色、方向应相同且在同一平面内,样品间隙应小于0.5mm。 5.3.2.1.2 标志板 从提供的反光膜样品上裁取尺寸为100mm×100mm的反光膜样品,按5.3.1规定的方法测试样品在表6规定角度下的发光强度系数,乘以100即为该角度下的逆反射系数。 5.3.2.2 替代法 采用符合5.3.1.1要求的测试设备,通过已知逆反射系数的参考标准,在α、β1、β2相同条件下测量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样品或标志板样品上反光膜的逆反射系数,测试角度应符合表5或表6的规定。测试时,至少应测试5个不同区域的逆反射系数,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 5.3.3 光度均匀性 5.3.3.1 反射器 采用符合5.3.1.1要求的测试设备,将照射角设置为在以β1=±10°、β2=0°和β1=±5°、β2=±20°为边界的区域内转动,分别在α=20′和α=1°30′方向上目视观察反射器发光区域是否存在较为明显的亮暗突变(镜面反射除外)。若存在明显的亮暗突变,测试反射器发光区域亮度突然下降角度的发光强度系数,应不小于表1规定的该测试立体角内的最小限值。 5.3.3.2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 随机选择5个反光标识单元,测试相同颜色反光膜在α=12′、β1=0°、β2=-4°和相同ε条件下的逆反射系数,计算逆反射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 5.3.3.3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 采用符合5.3.1.1要求的测试设备,将照射角设置为β1=0°、β2=5°,样品表面光照度设置为10lx,在α=20′方向上目视观察反射器发光区域。 5.3.3.4 标志板 在标志板相同颜色反光膜表面随机选择5个相互间距离不小于300mm的不同区域,测试α=20′、β1=0°、β2=5°和相同ε条件下的逆反射系数,计算逆反射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 5.3.3.5 三角牌 通过三角牌样品中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向其邻边作垂线,在每条边上的两条垂线之间随机选取长度为50mm的反射单元,在α=20′、β1=β2=0°或β1=±5°、β2=0°和α=20′、β1=±20°、β2=0°条件下测试发光强度系数,计算相同条件下发光强度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 5.3.4 亮度因数 采用GB/T 3978—2008规定的标准照明D65光源(色温为6500K)照射时,在45°/0°或0°/45°几何条件下,按GB/T 3979规定的方法测量理想漫反射体和样品的三刺激值,分别为Y0和Y,计算Y与Y0的比值,即亮度因数。 5.3.5 光度性能复测 5.3.5.1 反射器 按5.3.1.4.1规定的方法测试α=20′、β1=β2=0°条件下的发光强度系数。 5.3.5.2 反光标识材料 5.3.5.2.1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 按5.3.2规定的方法测试α=12′、β1=0°、β2=-4°条件下的逆反射系数,按5.3.4测试亮度因数。 5.3.5.2.2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 按5.3.1.4.2规定的方法测试α=20′、β1=0°、β2=5°条件下的发光强度系数。 5.3.5.3 标志板 按5.3.2测试α=20′、β1=0°、β2=5°条件下反光膜的逆反射系数,按5.3.4复测反光膜和荧光材料的亮度因数。 5.3.5.4 三角牌 按5.3.1.4.3规定的方法测试α=20′、β1=β2=0°条件下的发光强度系数。 5.4 色度性能测试 5.4.1 夜间颜色测试 将符合5.3.1.1规定的测试设备,照射角设置为β1=0°、β2=5°,在α=20′方向上按GB/T 3979规定的方法,在符合5.3.1.2要求的测试条件下,测试反射器、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三角牌、标志板样品反射光的色品坐标;照射角设置为β1=0°、β2=-4°,在α=12′方向上按GB/T 3979规定的方法,在符合5.3.1.2要求的测试条件下,测试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样品反射光的色品坐标。 5.4.2 日间颜色测试 采用GB/T 3978—2008规定的标准照明体D65光源,按GB/T 3979规定的方法,在45°/0°或0°/45°照明观测条件下,测试样品不同颜色的色品坐标。 5.5 耐水试验 5.5.1 反射器 将样品发光区域朝上浸没在50℃±5℃的水中,发光区域最高点与水面距离为20mm±5mm;10min后将样品翻转180°使样品发光区域朝下,样品背面最高点与水面距离为20mm±5mm;再浸10min后取出,立即放入25℃±5℃的水中,重复在50℃±5℃水中的试验过程。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擦干样品表面后按5.3.5复测光度性能。 注:试验时,B类反射器拆去全部可拆卸的非反射器部件。 5.5.2 反光标识材料 将样品发光区域朝上浸没在50℃±5℃的水中,发光区域最高点与水面距离为20mm±5mm,24h后将样品翻转180°使样品发光区域朝下继续浸没24h后取出,在标准环境中干燥24h。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按5.3.5复测光度性能。 5.5.3 标志板 将样品发光区域朝上浸没在25℃±5℃的水中,发光区域最高点与水面距离为20mm±5mm;24h后取出,在标准环境中干燥24h。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按5.3.5复测光度性能。 5.5.4 三角牌 5.5.4.1 防渗水性试验 将样品按正常工作状态浸没在50℃±5℃的水中,发光区域最高点与水面距离为20mm±5mm,10min后取出,立即以同样方式浸没在25℃±5℃的水中10min。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擦干样品表面后按5.3.5复测光度性能。 5.5.4.2 浸水试验 将样品发光区域按正常工作状态展开,水平朝上浸没在25℃±5℃的水中2h,发光区域与水面距离为50mm±5mm,样品支架可不打开。取出在标准环境中干燥后,目视检查样品,按5.3.5复测光度性能。 5.6 外壳防护试验 5.6.1 防尘试验 按GB/T 1048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ⅠB类反射器、ⅢB类反射器样品应按实际安装防护情况打开全部泄水孔和开孔。试验后,用干棉布擦净样品外表面,目视检查样品,按5.3.5复测光度性能。 5.6.2 防水试验 按GB/T 1048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ⅠB类反射器、ⅢB类反射器样品应按实际安装防护情况打开全部泄水孔和开孔。试验后,样品排水1h,目视检查样品,用干棉布擦净样品外表面后按5.3.5复测光度性能。 5.7 耐溶剂试验 5.7.1 耐燃油试验 5.7.1.1 反射器 用蘸有n-庚烷(体积分数为70%)和甲苯(体积分数为30%)混合液的棉布,轻轻擦拭样品发光区域外表面5min。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并按5.3.5复测光度性能,按5.4.1复测夜间颜色。 5.7.1.2 三角牌 将三角牌及其保护装置分别浸没在n-庚烷(体积分数为70%)和甲苯(体积分数为30%)混合液中1min,取出后沥去多余的混合液,并将三角牌放入保护装置中,水平放置在标准环境中晾干。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并按5.3.5复测光度性能,按5.4.2复测日间颜色。 5.7.1.3 反光标识 将反光标识样品浸没在n-庚烷(体积分数为70%)和甲苯(体积分数为30%)混合液中1min,取出后用软布擦干表面,在标准环境中恢复2h。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并按5.3.5复测光度性能,按5.4.2复测日间颜色。 5.7.1.4 标志板 将标志板样品浸没在n-庚烷(体积分数为70%)和甲苯(体积分数为30%)混合液中1min,取出后用软布擦干表面,在标准环境中恢复2h。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并按5.3.5复测光度性能,按5.4.2复测日间颜色。 5.7.2 耐润滑油试验 5.7.2.1 反射器 对于反射器样品,用蘸有清洁的汽车发动机润滑油的棉布,轻轻擦拭样品发光区域外表面5min。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并按5.3.5复测光度性能,按5.4.1复测夜间颜色。 5.7.2.2 三角牌 将三角牌及其保护装置分别浸没在清洁的汽车发动机润滑油中1min,取出后沥去多余的混合液,并将三角牌放入保护装置中,水平放置在标准环境中晾干。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并按5.3.5复测光度性能,按5.4.2复测日间颜色。 5.7.2.3 反光标识 将反光标识样品浸没在清洁的汽车发动机润滑油中15min,取出后用软布擦干表面,在标准环境中恢复2h。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并按5.3.5复测光度性能,按5.4.2复测日间颜色。 5.7.2.4 标志板 将标志板样品浸没在清洁的汽车发动机润滑油中15min,取出后用软布擦干表面,在标准环境中恢复2h。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并按5.3.5复测光度性能,按5.4.2复测日间颜色。 5.8 耐温性能试验 5.8.1 耐高温试验 5.8.1.1 试验设备 高温试验用设备应符合GB/T 2423.2的要求。 5.8.1.2 试验程序 将反射装置样品发光区域朝上放入高温试验箱,按表10设定不同类型样品的试验温度及时间。试验结束后取出,在标准环境中恢复2h,目视检查样品;对于反射器样品,按5.3.1进行光度性能测试;对于其他反射装置样品,按5.3.5复测光度性能。 注:试验时,三角牌样品放置在保护装置内。 表10 耐高温试验要求 产品类型 反射器 反光标识材料 标志板 三角牌 试验温度 65℃±2℃ 65℃±2℃ 65℃±2℃ 60℃±2℃ 试验时间 48h 24h 12h 12h 5.8.2 耐低温试验 5.8.2.1 试验设备 低温试验用设备应符合GB/T 2423.1的要求。 5.8.2.2 试验程序 将反射装置样品发光区域朝上放入低温试验箱,按表11设定不同产品的试验温度及时间(反射器不进行耐低温试验)。试验结束后取出,在标准环境中恢复2h,目视检查样品,并按5.3.5复测光度性能。 表11 耐低温试验要求 产品类型 反光标识材料 标志板 三角牌 试验温度 -40℃±2℃ -40℃±2℃ -40℃±2℃ 试验时间 24h 12h 12h 5.9 耐盐雾腐蚀试验 5.9.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 2423.17的要求。 5.9.2 试验程序 试验设备和程序按照GB/T 2423.17的规定及以下程序进行: a)将反射装置样品按正常使用状态放入温度为35℃±2℃的试验箱中; b)盐溶液采用氯化钠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配制,pH在6.5~7.2之间; c)按表12设定不同产品(三角牌不进行耐盐雾腐蚀试验)的盐溶液质量分数、连续喷雾时间、间隔时间和试验时间; d)盐雾应充满盐雾箱内所有暴露空间,将水平收集面积为80cm2的干净漏斗放置于空间内任意一点,收集连续雾化的盐雾沉降量,平均每小时收集到1.0mL~2.0mL的溶液; e)试验结束后,用流动水轻轻洗去受试样品表面盐沉积物,再在蒸馏水中漂洗,洗涤水温不应超过35℃,然后在标准环境中恢复1h; f)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并按5.3.5复测光度性能,反射器按5.4.1复测夜间颜色,其他反射装置按5.4.2复测日间颜色。 表12 耐盐雾腐蚀试验要求 产品类型 反射器 反光标识材料 标志板 盐溶液质量分数 (20±2)% (5±0.1)% (5±0.1)% 连续喷雾时间 24h 23h 24h 间隔时间 2h 1h 2h 试验时间 50h 240h 50h 5.10 耐冲击试验 5.10.1 反射器和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 在标准环境中,将样品按与实车安装相似的方式发光区域朝上水平地安装在试验装置上,用一个直径为13mm的光滑实心钢球,从样品正上方0.76m高度自由落下,撞击样品发光区域中心部位一次。试验装置可以对钢球进行垂直导向,但不应妨碍其自由下落。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 5.10.2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和标志板 在标准环境中,将样品发光区域朝上水平放置在厚度为20mm的钢板上,用一个直径为25mm的光滑实心钢球,从样品正上方2m高度自由落下,撞击样品不同颜色发光区域各一次。试验装置可以对钢球进行垂直导向,但不应妨碍其自由下落。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 5.11 性能特殊要求试验 5.11.1 标记、结构、组成及材料检查 在环境光照度大于150lx的环境中,目视检查反射器样品的结构、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样品的标记、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样品的结构和标记、标志板样品的材料,将三角牌样品展开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检查组成及结构;用精度不低于1mm的钢直尺测量反光标识材料的标记分布。 5.11.2 镜背试验 对反射单元可拆卸或背面可触及的样品,按以下要求进行测试: a)按5.3.5测试反射单元的光度性能; b)采用硬尼龙刷轻刷反射单元的背面20次; c)用浸泡过n-庚烷(体积分数为70%)和甲苯(体积分数为30%)混合液的棉布,轻轻擦拭反射单元背面1min; d)待反射单元背面干燥后再使用硬尼龙刷轻刷20次; e)用墨汁覆盖整个反射单元背面; f)按5.3.5复测反射单元的光度性能。 5.11.3 耐冲洗试验 将长度为1000mm的反光标识材料,按红、白相间的顺序粘贴在钢板油漆表面中间位置制成测试样品,并在标准环境中放置24h。钢板尺寸为1200mm(长)×500mm(宽)×2mm(厚),钢板上漆膜厚度为45μm~55μm。用高压水枪从任意角度冲洗样品,水枪喷水压力为5MPa,喷水距离为1m,喷水时间为10min。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 5.11.4 耐弯曲试验 裁取长度为150mm的反光标识材料,撕去防粘纸,在背胶上涂抹降低背胶黏性的滑石粉制成测试样品。在标准环境中,将样品在1s内沿长度方向围绕在直径为3.2mm的圆棒上,围绕角度应不小于90°,并使样品背胶与圆棒外表面充分接触。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 5.11.5 耐清洁试验 将清洁润滑油和石墨的混合物涂抹在标志板样品的发光区域,在标准环境中放置24h,然后使用一种温和的脂类溶剂(例如:n-庚烷)擦拭样品发光区域,并用中性洗涤剂清洗。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 5.11.6 坚固性试验 5.11.6.1 低速车辆标志板 在标准环境中,用夹具固定样品的一边,夹具对样品的支撑长度不超过20mm,此时与固定边相对的顶角位置为初始位置;在与固定边相对的顶角位置施加垂直于样品平面的力,在力达到10N时测量顶角相对初始位置的位移;去除施加的外力,让样品顶角自然复位,测量此时顶角相对初始位置的位移。 5.11.6.2 重型车标志板或长型车辆标志板 在标准环境中,将样品放置在两个支撑架上,支撑架与标志板样品的短边平行,且与对应边缘的距离应不大于样品长边长度的1/10,此时两个支撑架之间的样品的中间点位置为初始位置。采用沙袋在样品上进行加载,直至均匀分布的压强达到1.5kN/m2,测量两个支撑架之间的样品的中间点相对初始位置的位移;加载去除后,让样品自然复位,测量此时两个支撑架之间的样品的中间点相对初始位置的位移。 5.11.7 形状视辨性试验 采用符合5.3.1.1要求的测试设备,将照射角设置为β1=0°、β2=±30°和β1=0°、β2=±40°,三角牌样品表面光照度设置为1lx,在观测角α=20′方向上目视观察三角牌样品发光区域的形状。 5.11.8 离地间距试验 5.11.8.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为倒置的中空棱锥体,见附录D中图D.1。 5.11.8.2 测试程序 将试验设备放置在水平基准平面上,将三角牌样品的各支撑脚逐个放入试验设备的正方形孔内。在每个支撑脚放入正方形孔内后,调整三角牌与试验设备的相对位置,目视检查样品其他支撑脚与水平基准平面的接触情况,测量三角牌发光区域及支架与水平基准面的最小距离。 5.11.9 结构稳定性试验 将三角牌样品以正常使用状态放置在基准平面上,并将其底部固定,记录样品顶角位置。在样品发光区域上部定点施加平行于支撑面且垂直于样品底边的力,在力达到2N后测量样品顶角的位移;施加外力去除后,测量样品顶角复位后与初始位置的偏差。测量位移的钢直尺精度应不小于1mm。 5.11.10 抗风稳定性试验 将三角牌样品放置在风洞中一块尺寸不小于1.50m×1.20m的测试底板上,标记样品支撑脚初始位置;开启设备使样品经受动态压力为180Pa的气流(相当于60km/h)作用3min。按D.2规定的方法测试时,底板表面的几何粗糙度(HS)应为0.5mm±0.05mm;气流应与支撑面平行,作用在稳定性最差的方向上。试验中,目视检查三角牌的工作状态;试验后,采用精度不小于1mm的钢直尺测量样品支脚的移动距离,计算旋转角度。 5.12 材料特殊要求试验 5.12.1 耐候试验 5.12.1.1 测试样品 反光膜样品尺寸应为50mm×150mm,反射单元样品尺寸不应大于50mm×150mm。 5.12.1.2 人工加速老化试验 按GB/T 16422.2,老化试验箱采用氙弧灯作为光源,箱内黑板温度设置为65℃±3℃,相对湿度设置为(50±5)%;在光谱波长290nm~800nm之间的辐照度为550W/m2±50W/m2,在光谱波长290nm~2450nm之间的总辐照度不超过1000W/m2±100W/m2,样品表面任意两点之间的辐照度差别应不大于10%;试验过程采用连续光照,周期性喷水,喷水周期为18min/102min(喷水时间/不喷水时间)。试验时间共计1200h。试验结束后,用清水彻底冲洗,用干净软布擦干后进行检查,并按5.3.5复测光度性能,按5.4.2复测日间颜色。 5.12.1.3 自然暴露试验 按GB/T 3681.2中方法A的要求,将反射装置样品安装在至少高于地面0.8m的暴晒架上,发光区域朝正南方,与水平面呈当地的纬度角或45°±1°。样品表面不应被其他物体遮挡阳光,不应积水。暴露地点的选择尽可能近似实际使用环境或代表某一气候类型最严酷的地方。试验时间共计2年。试验开始后,每个月进行一次表面检查;半年后,每3个月检查一次。试验结束后进行最终检查,并按5.3.5复测光度性能,按5.4.2复测日间颜色。 5.12.2 附着试验 5.12.2.1 测试样品 裁取尺寸为50mm×300mm的反光膜或荧光膜,撕去100mm长的防粘纸,粘贴在底板上制成测试样品,并在标准环境中放置24h。 5.12.2.2 测试程序 在标准环境中,将测试样品安装在0.5级的拉伸试验机上,拉伸试验机的夹头分别夹住底板和未撕去防粘纸部分的反光膜或荧光膜,使反光膜或荧光膜与底板呈180°。在反光膜或荧光膜宽度上负荷应均匀分布,然后在300mm/min的速率下测量背胶的180°剥离强度。 5.12.3 耐光色牢度 5.12.3.1 测试样品 荧光材料样品尺寸应为50mm×150mm。 5.12.3.2 试验程序 将荧光材料样品和5号基准标样按GB/T 8427的规定进行耐光色牢度试验,试验箱采用氙弧灯作为光源,箱内黑板温度为47℃±3℃,相对湿度为(40±5)%,在光谱波长300nm~400nm之间的辐照度为42W/m2±2W/m2,在光谱波长300nm~800nm之间的总辐照度不超过550W/m2±50W/m2。当5号基准标样达到4级灰卡时,试验结束。试验后,目视检查样品,按5.3.4复测亮度因数,按5.4.2复测日间颜色。 6 同一型式判定 6.1 在以下主要特征上没有差异的反射器,应视为同一型式: ——制造商; ——发光区域的形状、颜色、材料和光学特性。 6.2 在以下主要特征上没有差异的三角牌,应视为同一型式: ——制造商; ——发光区域的材料、光学性能、几何尺寸; ——机械结构。 6.3 在以下主要特征上没有差异的反光膜型反光标识,应视为同一型式: ——制造商; ——类别和级别; ——发光区域的光学特性。 6.4 在以下主要特征上没有差异的反射器型反光标识,应视为同一型式: ——制造商; ——发光区域的材料、光学特性。 6.5 在以下主要特征上没有差异的标志板,应视为同一型式: ——制造商; ——发光区域的材料、形状。 7 检验规则 7.1 型式检验 7.1.1 检验时机 在以下情况下应进行型式检验: a)产品新设计试生产; b)转产或转厂; c)停产后复产; d)结构、材料或工艺有重大改变。 7.1.2 检验样品 7.1.2.1 反射器 申请反射器产品型式检验应提供: a)标明反射器几何尺寸及其公差的图纸1份; b)说明反射器基准轴和基准中心的图纸1份; c)说明反射器在车辆上安装位置的图纸1份; d)反射器反射单元的简要技术说明书1份; e)反射器样品10个; f)型式检验扩充到其他颜色时,另外提供扩充颜色的样品2个。 7.1.2.2 反光标识材料 7.1.2.2.1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 申请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产品型式检验应提供: a)反光标识材料产品结构图纸1份; b)反光标识材料粘贴说明书1份; c)长度不小于5000mm的反光标识材料样品。 7.1.2.2.2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 申请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产品型式检验应提供: a)反射器反射单元的简要技术说明书1份及反射单元材料的耐候性能测试报告; b)红色、白色反射器样品各12个。 7.1.2.3 标志板 申请标志板产品型式检验应提供: a)标志板材料的简要技术和使用说明书; b)标志板样品5组,以及标志板使用的反光膜、荧光材料各不小于150mm×150mm。 7.1.2.4 三角牌 申请三角牌产品型式检验应提供: a)说明三角牌基准轴和基准中心的图纸1份; b)三角牌材料的简要技术和使用说明书1份; c)三角牌样品4只(含保护装置)、使用的荧光材料样品2块(尺寸50mm×150mm)。 7.1.3 检验项目及程序 7.1.3.1 反射器 反射器型式检验应按附录E中表E.1执行,并符合以下规定: a)全部10个样品应先进行耐温性能试验再进行光度性能测试; b)光度性能测试时,10个样品在α=20′、β1=β2=0°条件下的发光强度系数应符合4.1.3.1.1的规定,并选择该条件下发光强度系数最小和最大的2个进行全部角度发光强度系数测试; c)测试全部角度发光强度系数的2个样品由型式检验技术管理部门保存; d)B类反射器不符合耐水性能要求时,应进行外壳防护试验; e)扩充颜色样品进行外观、形状、尺寸、耐温性能、光度性能、色度性能,并随机选取1只进行耐溶剂试验。 7.1.3.2 反光标识材料 7.1.3.2.1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 反光膜型反光标识材料型式检验应按表E.2执行,A类反光标识材料每个样品编号分别包括红色和白色样品,B类反光标识材料每个样品编号仅包括橙色样品。 7.1.3.2.2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 反射器型反光标识材料型式检验应按表E.3执行,并符合以下规定: a)全部10个样品在α=20′、β1=0、β2=5°条件下的发光强度系数应符合4.1.3.1.2的规定,选择该条件下每种颜色的发光强度系数最小和最大的2个进行全部角度发光强度系数测试; b)测试全部角度发光强度系数的2个样品由型式检验技术管理部门保存; c)反射单元样品1个进行耐候试验,另外1个作为参比样品。 7.1.3.3 标志板 标志板型式检验应按表E.4执行。 7.1.3.4 三角牌 三角牌型式检验应按表E.5执行,并符合以下规定: a)全部4个样品在α=20′、β1=β2=0°条件下的发光强度系数应符合4.1.3.1.2的规定,选择该条件下发光强度系数最小和最大的2个样品进行全部角度发光强度系数测试; b)发光强度系数均匀性、亮度因数、色度性能、形状视辨性应使用发光强度系数最小和最大的2个样品进行,其中,亮度因数和日间颜色仅对荧光材料进行,夜间颜色仅对反射单元进行; c)荧光材料样品的亮度因数和色度性能符合要求后,才能对其进行耐光色牢度试验。 7.1.4 检验结果判定 反射装置的全部检验项目均符合第4章的要求,检验结果判定为合格;任一检验项目不符合第4章的要求,检验结果判定为不合格。 7.2 生产一致性检验 7.2.1 反射器 7.2.1.1 对已经型式检验合格的反射器,用在批量产品中随机抽取的样品来判定其生产一致性。 7.2.1.2 随机抽取的样品数量应为1个。 7.2.1.3 反射器生产一致性检验项目应包括几何尺寸及公差、发光强度系数等。 7.2.1.4 几何尺寸及公差应符合申请型式检验提供的图纸规定,发光强度系数应不小于表1(针对Ⅰ类反射器、Ⅲ类反射器)或表2(针对ⅣA类反射器)规定值的80%;发光强度系数小于表1或表2规定值的80%时,再抽取5个样品,测得的发光强度系数平均值应不小于表1或表2的规定值,且任何一个测量值应不小于表1或表2规定值的50%。 |
联系我们
|
微信联系客服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收费付款 |
服务热线:400-001-5431 | 电话:010-8572 5110 | 传真:010-8581 9515 | Email: bz@bzfyw.com | |
版权所有: 北京悦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8-2020 京ICP备17065875号-1 51La |
本页关键词: |
GB 11564-2024, GB/T 11564-2024, GBT 11564-2024, GB11564-2024, GB 11564, GB11564, GB/T11564-2024, GB/T 11564, GB/T11564, GBT11564-2024, GBT 11564, GBT11564 |